□本报记者曹鹏伟
7月5日,在灵台县什字镇中永村小麦已经“收倒”的麦茬地里,王文科麻利地开着拖拉机“突突”前行,拖拉机后面挂着的秸秆打捆机每走七八米,便“吐”出一块四四方方、瓷实的麦草包。王文科正给邻居王金平的麦草打包,隔着地畔的王和平已经吆喝着“预约”起来。
“前两年还有人烧麦草,一不小心还燎到了连畔的玉米地。”王文科是中永村中咀社村民,他说那些年大家要么放火烧了麦秆,或者摊在地里不收,黑色的麦秆堆在地里很难看,这些做法既不环保,也不安全。
四年前,王文科花了14万元,购置了一台“雷沃”拖拉机和秸秆打捆机,当时主要是夏收之后开到陕西去打包,本地人对麦草秸秆没认识,一般会烧掉,或者用车将麦草拉出麦地,垒成垛子点火烧柴用。“现在人的觉悟高了起来,打成包一举两得。”王文科在地里打包,需要麦草的农户可以付手续费,或者直接将麦草包卖给他,他会用大卡车装载起来,以近10倍的价格转卖到本县秦宝牧业、康庄牧业等养牛企业里去,或者卖到邻县和陕西,既保护了环境,又避免了不安全事故的发生。“每年能打一千多捆。”王文科说打包虽然辛苦,但却是个比较赚钱的活。
“过去麦草不值钱,收拾起来麻烦得很。”王金平说,往年麦草用拖拉机载回,堆得又高又多,有时候驾驶员被麦草掩得不见面,遇到交警还会罚款,所以自己就一把火烧掉;后来才知道烧麦草很不好,会把地越烧越薄。现在把麦草打包起来,真是安全又省心。
新闻推荐
...
灵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灵台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