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到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很多人都想起为都市繁荣流血流汗的农民工。外出打工、赚钱、回乡、建房、再外出打工,这是留在一般人脑海中的农民工生活轨迹。而如今各行各业,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已经成为当今城市农民工的中坚群体,也改变了传统农民工的形象。父辈们进城打工,即使赚了钱,还会回到老家当农民。但“80后”新生代农民工显然非常“叛逆”,他们不仅要挣钱,还要生活得有尊严,更注重自我发展。
今年3月份,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这个词,这批人在外出打工的农民工里占到了近60%,生活方式上的差异使他们不再适应农村的生活方式。目前,虽然还有户籍制度、购房准入、社会养老等诸多障碍,并没有阻挡住他们进城的脚步,新生代农民工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属于他们的“城市梦”。
刘建刚:让乡亲吃上无土栽培的绿色蔬菜
按下电闸、喷雾开始工作。向日葵、豌豆等种子在刘建刚的精心呵护下吐出嫩芽,看着架子上有的豆芽已经长出10厘米长,他会心地笑了。4月27日,在城关区高滩村兰州海之林生态园,来自会宁的刘建刚向往日一样忙碌着。
怀揣着对城市的向往,2007年从天水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森林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的刘建刚来到北京,开始新的城市生活。他在北京一家森林资源公司从事育林技术指导工作,这份工作与所学专业靠近,做起来得心应手。后来他又去了苏州、新疆等地,3年里先后干过育林、质量检验、销售。但在他的心里,最想干的是现代农业,因为他心里明白,自己从农村出来,家乡还很落后,他想用自己所学改变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境况。为了这个理想,他一直等待着机会。2009年底,刘建刚回到兰州。
2010年2月,刘建刚应聘来到海之林生态园,因为他学过园艺的缘故,公司老板安排他负责生态园花花草草及珍贵树木的养护管护工作,他日常的工作就是给园区的所有花木浇水、施肥、修剪,干着老本行,他心里总是乐呵呵的,因为他发现自己已经爱上这里的一草一木了,每天不看上几眼,心里总感觉空落落的。现在他在干好这些工作的同时,还增加了一项新任务,就是园区引进了现代农业无土栽培技术,利用这一新技术,培育各种豆苗,一部分用作生态园自销,另一部分给市区各酒店配送。
“无土栽培主要有气雾栽培、管道栽培、立体栽培以及水培等。”刘建刚说,就在上个月,由于没有掌握好水分和温度,出苗不是很好。只有一少部分拿到市场上去销售,其余部分只能员工自己食用。老板要求这个月育苗一定要成功,看着眼前的出苗非常好,自己总算松了口气。“我来到这里只有短短的两个多月,但学到了很多东西,尤其是在师傅的指导下,已经基本掌握了无土栽培技术,我非常感谢师傅,也要感谢我的老板,给我提供了这样好的一个平台。现在,我最大的愿望是,将来有一天,将无土栽培技术带到我的家乡会宁去,让自己的乡亲也能吃上无土栽培的新鲜蔬菜,过上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记者 刘家兵 文/图
郭俊凯:乡下娃在城里成就自己
郭俊凯,今年28岁,甘肃平凉人,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他在九州开发区144路公交车终点站附近经营着一家面积不小的蔬菜超市。“我的老家在平凉灵台农村,第一次进城是我高中毕业一年后,父亲带我到他打工的装修队学装修技术。” 郭俊凯说,而那时候,他还是一个不满20岁的毛头小伙子。也就是从学技术起,郭俊凯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活,一脚踏入农民工的行列。
郭俊凯说,祖辈们都是农民,所以父母把改变家庭命运的期望都寄托在他身上。“虽然我在农村长大,但从来没有干过农活。因为父母总让我好好读书,希望我考上大学后不再回家种地。所以说,即使是农民出生,却不会种地。”郭俊凯回忆说:“从我上小学起,父亲就一年四季都在外面打工,只有农忙和春节期间才回家。因为在村里父亲算是比较早外出打工的,所以家里的经济条件还算中等,逐渐有了一些积蓄。”郭俊凯上初二时,父亲近半年没有出门,翻盖了家里的住房。
而自己高考落榜,让家人大失所望。2001年下半年,郭俊凯才来到兰州,在父亲打工的装修队学电工。
“在装修队我干了近五年,为了赶工期,我们经常晚上加班加点装修电路,安装灯具。虽然活比较累,但手头也有了3万元的积蓄。”郭俊凯说。在城里虽然是打工,可郭俊凯心里一直为自己的前途谋划着,父亲在外奔波打工耗尽了青春,最后回家当了农民,自己也要循规蹈矩吗?
2005年年底,看着越来越多的市民在九州开发区买房子,郭俊凯也开始动心思。他注意到九州开发区的居民买菜很不方便,很多人都是下班途经庙滩子市场后买好菜,再费劲地提着菜乘坐公交车摇晃上六七站回家。于是,他当机立断,拿出积蓄在九州开发区144路公交车车站附近开了一家蔬菜铺。因为把握商机比较准,两三年下来,郭俊凯的生意越做越红火。2008年,他把蔬菜铺改为蔬菜超市,雇了两个员工忙生意。
“等挣了更多的钱,你准备回老家吗?”记者问,郭俊凯毫不犹豫地说,他已经在筹划着在九州开发区买房子,到时候把父母接到兰州,以后一家人就住在城里。“如果找到好的项目,我还准备去试一试,我的愿望就是要在城里成就我的事业!”郭俊凯充满期望地说。
□记者 赵 卿
张起来:用自己的双手“装饰”明天
清晨,不到8点钟,在龚家湾一装饰公司的施工现场,一阵“咚咚”的声音已经响起。随着响声,我们走进了施工现场,今年28岁的张起来正在施工现场忙活着。“现在天亮得早了,大概7点左右我们就开始工作了。”张起来一边忙着,一边跟我们说着。现场有些繁乱,各种的装饰材料堆在一起,在房间的一角还放着几个杯子和用塑料袋包着的大饼。“这是我们早上还没顾得上吃完的,这一天的活就开始了。”张起来笑着说。
张起来从湖南来兰州干装修已经有11年了,现在已经是一家装饰公司签了合同的正式员工,在兰州的生活过得稳定而又忙碌。“为了多挣些钱寄给家里,这些年来自己都是三年回一次家。想家了就在电话上和亲人们叙叙旧,在老家就那么几亩地而且收成也不好,两个孩子都在上学,一年的学费都是一笔大数目,家里的父母年迈身体不好也帮不上什么忙,我这样一走家里的一切事就全部落在媳妇一个人身上。我现在是全家人的顶梁柱,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都靠我一个人的工资来维持。”随着切割机的声音响起,张起来的话被打断了。这一忙就忙到了下午2点左右,看着自己的活差不多了,张起来招呼工友一起坐在房间的木板上,吃起了放在地上的大饼,边与我们聊了起来。
说起以前的生活,张起来和坐在旁边的罗师傅都笑了起来。张起来说,和他们在一起的一些老师傅干这一行快20年了,每个人刚来的时候都差不多。刚来时找不到长期的活,他和几个一起从家乡来的工友们就在马路上当“游击队”。这样一干就是4年多,那时如果好的话,一天工资也就二三十元左右,可是还是经常找不到活,为了节省钱,有时候就在马路边露宿,甚至有时连饭都吃不饱。在马路边干临时工一干就是4年,如今自己有了真技术比以前要好多了。“现在跟师傅学了这么长时间,有了真技术,好的时候一天要挣100多元,以前,当‘游击队员\’的时候,还有一次工头跑了,我们也白忙活了近一个月。现在我们也都是装饰公司正式员工,各方面要比以前好多了。”张起来满脸的满足。
晚上9时许,张起来和工人们才放下手中的活下班回到现在的小屋里,在一间不足8平方米的房间里几个工人准备做饭。房子内除了做饭的灶具外,里面还乱七八糟的放着一些装潢材料。“现在有些人觉的装饰工人好一些的一天要拿200多块钱,感觉我们的工资高,我们和建筑队的工人相比属于技术活,其实刚开始跟着师傅当学徒的时候也很苦。”张师傅一边摘菜一边说。张起来说,当时他跟着师傅一干就是两年多,那个时候没工资,吃住都是自己掏钱,而且也不好学,有些人学上几年,到头来钱搭上了也没学成。“干我们这行的人90%都有胃病。”在一旁的王师傅搭了句话。张起来说,因为有些活必须一次性干完,中间不能隔断,也没有准时准点的下班时间,经常没有固定的吃饭时间,得了胃病也就不奇怪了。
“有没有打算以后在兰州扎根住下来。”当记者问起这个问题时,张起来憨憨地笑了笑:“有时候睡觉前也想,可扎根住下来最起码得有自己的房子,现在我还不敢想买房的事,现在家里的开销大,这一年挣的钱除了自己平时用以外,大部分都要寄给家里,希望能让家里的生活过得好一些,好在两个孩子都很听话,学习成绩也不错,我就希望着他们能考上大学,等以后两个孩子大学毕业了,家里的情况就会越来越好的,到时候说不定我还会开起自己的装修公司。”说起以后来,张起来充满了信心。
□记者 尚克玲 实习生 陈文亮 文/图
王钦峰:从农民工到工程师的人生故事
全国领先水平的第一代电气柜、获得国家专利的活络模具、让发动机机体“起死回生”的取丝锥专用机床……从一家小配件厂的学徒工到山东豪迈机械科技有限公司的工程师,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王钦峰,用执着与踏实填补了国内车床制造技术的多项空白,书写了一段由农民工变工程师的人生传奇。
王钦峰出生在山东省高密市井沟镇隋家庄村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中。初中毕业后,他为了补贴家用来到豪迈机械科技有限公司的前身——原山东省高密市呼家庄镇配件厂做工。
为了学本事,他用心跟师傅学习各种车床操作知识,不管多么累都默默咬牙坚持。凭着这股子勤奋劲,仅用3个月时间,他就掌握了铣床、磨床、刨床操作技能,成为闻名全厂的“多面手”。
然而,1996年的一次同学聚会深深触动了王钦峰的心。昔日的同窗好友大多数步入大学校门,而自己只是一名车间工人。那时,他暗下决心,不能满足永远做一名普通车间工人。从此,连简单图纸都看不懂的王钦峰,决定开始自学机械理论知识。
从开始的不会,到逐渐入门,再到喜欢,王钦峰最后到了痴迷的程度。他说:“那个时候,每天吃饭前做上几道题,饭后再做几道题。每做完一道题的成就感,成为我当时主要的乐趣。”
3年期间,王钦峰阅读了大量的专业书籍和学习资料,共积累了长达6万多字的学习笔记。正是一本本厚厚的习题集让他储备了成才的知识,为之后开启更广阔的人生天地奠定了基础。
1997年,王钦峰所在的公司跟客户签了一份生产轮胎模具专用电火花机床的合同,当时仅有的资料是一份机床平面示意图。然而要生产,就必须具备专业的工艺设计图纸。这时,公司董事长张恭运想起了爱做“习题集”的王钦峰。
在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公司第一台轮胎模专用电火花机床终于研发成功,并获得了国家专利。这台机床的成功开发,不仅为公司的发展带来契机,也填补了国内空白,改变了国内轮胎模具手工加工的历史。
此时的王钦峰并没有满足,他意识到,电火花机床作为一种新技术,研制成功后仍存在改进性能、提高生产效率的空间。针对他设计的机床偶尔烧毁电路的缺点,王钦峰展开了第二次攻坚。白天,他照着书本修改图纸;夜里,他到车间反复试验。经过不懈的努力,王钦峰发明的“电火花防弧电路”终于研制成功,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解决了机床烧结难题,成为我国电火花行业一大革新。
之后,轮胎模专用测量仪、取丝锥电火花机床、刻字机机床的专用对刀仪、电极夹具的改进设计,半钢模具加工工艺的开发,电加工镜面加工试验……王钦峰用不断的创新,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当记者问王钦峰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的回答只有四个字:“执著、勤奋”。
王钦峰执著追求理想,从一名普通农民工成为工程师,并赢得企业领导、同事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誉。2004年,他被授予“山东省青年技术能手”称号;2008年,被授予山东省劳动模范称号;2009年,他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据新华社电
王旭光:城里打工累并快乐着
“现在任何一家单位招聘都对文化程度有要求,看来不学习是不行了。”在城关区禄家巷503号的一间出租房中,26岁的王旭光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而摆在他面前的是一本关于酒店管理方面的书。从他的穿着、谈吐、思维方式等方面看,很难辨别出他是城里的孩子还是农村的孩子。“我家在陇西农村,父母种了一辈子的药材。我还会好几种药材的简单熬制加工,都是跟父母学的。”王旭光说。
小王告诉记者,他们家弟兄三个,两个哥哥都在家里和父母种药材。可是,土地年年种一种药,产量就低了,再加上近年来药材卖不上价钱,所以,他失学后,家人一直鼓动小王外出打工。“我是2004年年初到兰州的,原本想着城里就业机会比较多,找工作容易,可没想到只要工作环境好一点企业和私人公司招聘,很多都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而我只有高中文化,所以就不敢去应聘。”王旭光难为情地说,很多次他看到有些单位招聘办公室工作人员,可要求熟悉电脑操作,从来没有接触过电脑的他只能望而却步。
“屡次找工作失败,我感到非常失落,也很茫然,有一段时间都害怕在城市里呆了。”王旭光说,后来,出于无奈和生活所迫,在老乡的介绍下,他在火车站新世纪酒店当起了服务员。“整天的与残汤剩饭打交道,我慢慢为自己以后的生活和前途担忧起来,长此下去,出路何在呀!”他心里有些恐慌。
虽然出生在农村,可王旭光因为平时好学,不仅学业上有所收获,而且,由于工作表现积极,他逐渐从一名普通的服务员被提升为领班,再到部门负责人。“我所在的部门不大,但也有十来个员工,刚开始我只是鼓励大家好好工作,也对大家的生活比较关心,但还是感觉带领着员工干工作干不出成绩。”王旭光说,后来他才认识到,是自己对相关酒店管理方面的知识匮乏引起的。因此,他开始频繁去书店,不仅翻阅各种酒店管理、服务方面的书籍,还把自己认为的好书买下来,一有时间就专心学习。
“打工是为了生活,学习是为了以后有更好的挣钱机会。”王旭光总是这么告诫自己。“从外表看,我和许多同龄的打工者一样,都是逐渐被城市化了的80后农民工。可我觉得学习一刻也不能放松,现代年轻人应该学会适应社会,而不是刻意盲目的去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王旭光说。适应了打工生活,王旭光已不在乎家乡的土地,打工当成自己生活的全部,他希望像城里人一样,在任何一个工作岗位上体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
□记者 赵 卿
汪效利:最想成为形象代言人
汪效利,甘谷小伙,十几年前跟随村里人一起来到兰州打工赚钱,抹灰工和护工是他干得时间最长的,其他活计也干过,现在成立了一个农民工公司,专门从事家政保洁服务。同时还是一名志愿者,闲暇时他会到一些孤寡老人家里帮忙做饭、搞卫生、陪老人聊天。
汪效利告诉记者,他在兰州打工已有十几个年头,当过抹灰工、端过盘子、搬过货物,当过护工、保姆。如今家庭护理,洗衣做饭等家务活都难不倒他。但刚到兰州打工时,也遇到不少苦恼。汪效利说,在平时要想进一些单位咨询办事时,门口保安师傅就会说:在上班时不允许进,可等到下班了,因为没人上班也不能进。当看到进去办事的其他人登记一下就进去时,作为农民工心里总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在多年的打拼过程中,汪效利不仅适应了城里生活,还学会了使用电脑,注册了个人博客,开了一家“农民工服务点”。
现在,当穿着工作服的汪效利,双手递上名片,礼貌地向对方介绍自己时,更多的人还是双手接他的名片,说声谢谢,并告知需要时和其联系。如今,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融入城市生活的汪效利,明显感到人与人之间的亲切和幸福,同时也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员,认真参与很多公益活动。在博客上汪效利写着:“做志愿者是我一直以来的想法,我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自己的能力做志愿者,向社会尤其是向三无老人奉献自己的爱心。我今年过春节不回家,打算在春节期间给需要帮助的孤寡老人义务提供服务。”
汪效利通过自己的博客,还经常写一些记录自己生活和心情的文章。虽然有些语句不通,甚至有错别字,但也有一些人跟帖、回应,并给予他鼓励和支持。在谈到愿望时,汪效利说除了将“农民工为您服务点”做出点声色,同时也有自己的梦想,以农民工的身份给企业免费做形象代言人。汪效利告诉记者,对于农民工这个群体而言,虽然他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每一步都走得特别累,但是很充实,也很有自豪感。今年,他已经积攒了两万多元,对事业有着自己的规划,对未来也充满憧憬。
□记者 边卫霞 实习生 王 慧
吴晓娟:想在城里扎下根
1988年出生的吴晓娟是甘肃临洮人。2007年高中毕业,她和同乡的姐妹一起来到兰州,开始在一家五星级酒店做服务员。接受采访时,很健谈。吴晓娟打工的收入主要用于自己吃穿住行的开销,与“苦行僧”的父辈们相比她的思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外表时尚,对人生也有着自己的规划。
采访中记者发现,小吴所使用的手机是诺基亚E63,这款手机当时的售价为2000元左右。看到记者注意自己的手机,小吴主动解释,手机是去年九月份花了1800元买的,因为这部手机能够下载游戏、聊天,上网速度也比较快。小吴还告诉记者,自己刚进酒店时的工资只有800元,现在是1200元,有时候还能拿到一些奖金和提成,但是,除了前三个月每月往家寄了200元之外,自己再没有往家寄过钱,基本都花光了。“那钱大多是花在哪些地方呢?”记者又问。“吃住上面花得比较少,买衣服、化妆品可能要花掉一半,有时候轮班晚上不用上班,跟姐妹们去逛街、上网,过节的时候,也会去KTV玩玩。”
当记者问到有没有要存一些钱的打算时,吴晓娟摇了摇头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自己想趁着年轻多走多看,长长见识,把钱存起来不划算。“你希望自己将来有怎样的发展?想一直在酒店做服务员?”记者问。小吴表示,自己现在做服务员只是“过渡”,并不是她最终所想要的生活。小吴告诉记者,她们姐妹几个在闲暇时,都喜欢去找大堂经理郭姐聊天,郭姐也是农民工出身,比她们早八九年来兰州,目前已经按揭贷款买了一套房子,儿子也在附近的小学上学。“我也想像郭姐那样,考一个酒店管理方面的职称,当个领班、经理,到时候在兰州买套房子,还可以把爸妈接过来。”
交谈中,吴晓娟向记者透露,其实自己从小就有着一个“城市梦”,进城就是要告别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目前她没有回老家的打算,更不会放弃城市生活回家务农,对她而言,城市生活虽然很具挑战,但也有更多的机遇,不过也不排除时机合适时,衣锦还乡开一家属于自己的酒店。她要像海绵一样从现在的工作和生活中,尽可能的汲取养份,积累经验。
□记者 边卫霞 实习生 王 慧
相关新闻
去年全国有近2.3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据新华社北京4月28日电】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28日说,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和7100多个行政村的农民工监测调查结果推算,2009年度全国外出就业和本地非农从业6个月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总数达到22978万人。
受国务院委托,杨志明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了近年来转移农村劳动力、保障农民工权益工作情况。他说,近年来,国家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
——努力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深入贯彻就业促进法,取消各种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在全国27个城市开展统筹城乡就业工作试点,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逐步形成保障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改善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
——积极建立城乡统筹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将农民工培训工作纳入同级财政补贴范围,引导、扶持农民工参加培训。各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农村劳动者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星火培训”“雨露计划”“建筑业农民工技能培训示范工程”,各级工青妇组织开展的各类农民工培训力度也不断加大。
此外,还包括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全力做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等。
杨志明指出,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规模、构成有新的变化。具体表现为:一是外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二是外出农民工以新生代为主,文化程度有所提高;三是输入地以东部地区为主,但比重有所下降;四是农民工收入水平逐年提高。
新闻推荐
【本报讯】 5月15日,副市长俞敬东对兰州市污水“全收集”工程进行了督查。俞敬东要求,工程管理、施工、监理单位及相关部门要落实责任,有效组织,加快施工,全力推进工...
平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