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崔,今年六十有五,按现在的标准,年龄不算大。但常年生活在平凉农村的老崔自己觉得是个实实在在的老汉了。老崔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家乡也算是个“人物”,也曾走南闯北。他最得意的是,曾把陕西关中的柿子贩运到东北,收益不小。但现在,他却怎么也融入不到城市的生活中。用他的话说:“这就是受罪。”
编者按:在进入老年社会的当下,老人如何养老,不得不成为各方关注的一个焦点。其中,老人投靠子女是其中一个方式,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方式,但由于社会经历、生活环境差异等因素,老人能否融入到子女的家庭、子女生活的环境中来,都需要时间的检验。这是一段真实的记录。简笔画似的记录就是为了避免个人情绪的渲染,为的只是让我们共同面对、思考老人养老问题。
一
2015年12月4日,在老崔的儿子小崔的再三坚持下,老崔做出一个自认为很大胆的决定——到兰州,投奔二儿子小崔。
4日下午4时许,老崔经过4个多小时长途汽车的颠簸,终于到达兰州汽车东站,坐在小崔特意找来接他的汽车里,老崔悬着的心不但没有踏实下来,反而更觉得不舒服了。
“唉——”“唉——”叹气一声接着一声。
“爸,你这是咋了?”“车把我坐弄了(陇东方言,意思是不舒服)!”
父子简单的对话气氛似乎为以后老崔的感受定了调。
回到家里,老崔的好奇冲淡了一些不舒服。他一个房间挨着一个房间转悠着。
二
第二天,老崔已经有一种受罪感。
“这么早就要吃饭?”望着眼前的早餐,老崔一肚子的不情愿,但当着儿媳的面他不好意思多说,只低声唠叨了这么一句。
吃完饭,老崔一头扎进自己的卧室,面对着书柜发起呆来。他不知道这一天该干些什么。
“爸,你一会儿到楼下转悠去,楼下老头老太太很多。到十二点了,吃中午饭,饭后你休息休息,下午也可就近转转,六七点吃晚饭……”儿媳妇开始安排其一天的作息。
接连几天这样的生活下来,老崔感觉自己受不了这份罪。
“这都成废人了,我感觉自己真的病了。”12月15日的晚上8时,小崔刚进家门,老崔很郑重地和他谈起话来。小崔这才发现,老崔真的有可能病了——在老崔的床头柜上放着大瓶小瓶好几种药。小崔一看是一些常见感冒药和胃药,心里多少踏实些。好好地劝慰了一番,老崔烦躁的情绪这才略微平静下来。
过了不到一周,晚上10点,老崔和小崔的第二次谈话再次展开——
“你让我回去吧,我真的病了,肚子一直在响,我自己买下的药,一瓶45块钱,贵得要命,吃了也不管用。”
“肚子响算啥病,可能是有些水土不服,以前你不吃荤腥,这两天饭菜里可能多少有点荤腥,你不接受,感觉不舒服。你也不要乱买药。我们给你买药吧。”
三
为了安抚老崔,小崔专门找朋友买了几张秦腔演出票让老崔去看戏,并请来豪华亲友团——老丈人、丈母娘专门陪同,小舅子专车接送。
“戏太好看了,这么多年都没看过这么好的戏!”晚上11点回来后,老崔难得的好兴致,向小崔多发了几句感慨。
儿媳看老崔难得的高兴,第二天一大早专门买了一个带MP3功能的收音机,而且专门下载了好多秦腔戏。老崔拿着这玩意高兴地听了几天,情绪又暗淡下来。
一天晚上,他第三次找小崔郑重谈话——
“你让我回老家住院去吧,我肚子一直在响,饭吃的一多也不舒服!”
第二天晚上,谈话继续,“你让我回老家吧,我要去输液!”恐怕老人真的病倒,儿媳专门带老人到医院做了一次全身检查,结论是:慢性肠炎。尽管老崔再三要求输液,医生坚决不同意,最终开了五服中药。
喝了几顿中药,老崔不再喊着肚子不舒服,但他继续找机会郑重地向小崔谈话——
“我口干,不舒服!”“口干?不会是糖尿病吧?”“不是,以前医生说是胃热。你让我回去,老家有个医生,开几块钱的药一吃就好了。”
四
老崔终于下定决心要回老家了,挡都挡不住。
他找了一个很好的理由,在老家,老崔大儿子的姑娘学校放假了一个人呆在外婆家,没人看管。他决定回老家看孙女。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老崔全家总动员,规劝小崔放他回家。2016年1月12日晚,老崔一个人悄悄地收拾好自己的行李,专心等小崔回家。
尽管小崔五岁的姑娘一再央求,“爷爷不要回家”,但老崔还是铁定回家。小崔拗不过,只好答应送老崔回家。
13日早上7点半的长途车,老崔凌晨4点就起床了。也许回到老家对他而言是一种解脱——“回到家里,你也不要担心,我每天收拾收拾家里的活计,然后围着火炉和邻居打打牌,日子也挺好的。” 兰州晨报记者崔亚明
新闻推荐
《一位兰州游子的“突然发现”》追踪 晨报牵线同学再聚首50年后重叙当年情
朱女士(左)与孙女士相聚。兰州晨报首席记者 张鹏翔 摄兰州晨报讯(首席记者张鹏翔 实习生金笃云 任子寒)和煦冬日之下,两位相别50载的同学再次相见,拥抱在一起,泪眼蒙眬…… 1月28日,张掖路的一家...
平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