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是利用农村田园景观、自然环境,结合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农业文化而形成的一种融农业生产经营、游憩服务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它作为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促进了社会资源和文明成果在城乡之间的共享以及财富再分配的实现,能够满足消费者回归自然、注重体验、短暂旅途的新需求,并为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和城乡差别的逐步缩小、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等做出重要贡献。
□刘薇
目前,平凉市乡村旅游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进入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等中高端市场的升级转型阶段。但由于平凉市乡村旅游中存在的产品同质化、经营环境差、客源定位单一、从业人员素质低、产业规模小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旅游的深度发展。想要延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实现乡村旅游的日游日新,除了完善旅游设施,增加和提升休闲娱乐功能外,更重要的是渗透农业文化因子,设计开发新的旅游产品,以保持乡村旅游的持久魅力。
平凉市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乡村道路日益改善,而且在乡村分布着丰富的资源,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要充分利用乡村具有鲜明特色的田园、农事、民俗、建筑、物产、艺术等农业文化,按照融入文化创意、打造产品特色、提升产品层次、完善精品线路、延伸产业链条的思路,进一步开发平凉市乡村旅游模式,拓展乡村旅游空间,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增强乡村旅游吸引力。
乡村休闲度假游。以乡村田园风光、自然环境为素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农村新鲜的空气、充沛的阳光、良好的植被等令人赏心悦目的自然风光,打造满足人们回归自然心理需要的环境。游客可在乡间尽情漫步,欣赏青山、碧水、蓝天、绿地,感受乡村人文美和自然美。
乡村生活体验游。以农家小院和田间地头为背景,让游客进入农家日常生活,品尝“蒸土鸡”、“洋芋煎饼”、“五爪子”、“蕨菜”等特色农家美食,体会穴居古俗的窑洞文化、地坑庄子和窑洞影戏、火炕、转槽、石磨等生产生活娱乐文化。
乡村农事体验游。利用传统的农事文化和农事设施,让游客深入农事生产活动,使用农具和生产设备,学习掌握各类农作物的栽培以及生长常识和规律,从事力所能及的农事活动,感受淳朴真实的农事文化和农事习俗,唤起曾经的记忆情感,获得难忘的乡村体验。
乡村婚俗体验游。平凉农村还保留着许多传统的婚礼习俗,“说媒、定亲、纳彩、迎娶、完婚、闹洞房、圆饭、开箱、看茶饭、回门”等依次而行,回族青年的婚俗更具民族特色,可以用演艺的形式展示乡村婚俗,让游客观摩或是直接参与其中,感受平凉独特的婚礼习俗,满足游客探真寻秘的心理。
乡村节庆体验游。平凉农耕历史悠久,农业文化底蕴深厚,至今还保留着许多传统的节日节庆活动,如崆峒山四月八庙会、庄浪正月十二文化艺术节、灵台过乡会等,这些节庆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文化传承于一体,具有影响大、辐射广、吸引力强等特点,开发这类产品能够让游客贴近乡村,了解特定的风俗习惯与传统节庆的内涵和意义,同时展示平凉名特优产品、文化工艺品、特色饮食,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游。目前,平凉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种植规模大、标准化程度高、科技示范设施先进。可利用这些园区开发集休闲、观光、采摘、体验、教育、娱乐、购物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充分利用无土栽培、温室调控、工厂化育苗、节水灌溉、生物防治、绿色食品和无公害蔬菜生产,有机食品和农产品精细加工等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在展示现代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新设施魅力的同时,提供优质高效的农副产品,满足人们对健康、营养食物的需求。
亲子乡村生态体验游。城市家长日渐重视对孩子的培养教育。利用旅游与孩子沟通,让孩子在游玩中增长知识、感受自然、动手操作,既能营造开放温馨的家庭氛围,又能使家庭关系变得更加亲密。这类产品可在生态农庄内开发,由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集认知、教育、亲情、体验、休闲于一体,孩子和家长可以共同栽植花木、种植蔬菜、喂养动物、烹饪饭菜。
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应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突出农村风情与农业文化特色,把注入文化元素、提升产品层次,挖掘文化内涵、打造特色产品,加强区域合作、打造精品文化线路,融入文化创意、构建营销平台,增强购物文化氛围、完善旅游产业链,注重专业培训、增强服务管理文化底蕴作为主攻方向,不断推出文明、健康、自然、质朴的乡村旅游新产品,以满足消费者回归自然、注重体验、旅途便捷的新需求。
(作者系平凉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霞)9月25日,省政府参事室副主任马保平受邀在平凉五中作了以“传承中华文化、涵养人文精神”为主题的讲座。“古人认知的自然法则,有天道循环法则、地道升降法则、人体生...
平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