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柳娜)9月25日,平凉市作家李广兴长篇小说《龙蟠黄家》研讨会在中国作家集团大楼召开。
中国小说家学会会长、著名评论家雷达,著名作家、原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汪兆骞,原《民族文学》主编、中国散文家学会副会长叶梅,著名评论家、原《中国作家》副主编肖立军,《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作家出版社总编辑黄宾堂,著名作家、《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坤,著名评论家、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副主任徐忠志,著名评论家、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彭学明,《龙蟠黄家》责任编辑王淑丽、赵超出席研讨会。会议由作家出版社总编辑黄宾堂主持。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中国文化报》、“中国作家网”、“作家在线”等新闻媒体采访报道。
与会人员对作品表现出来的突出特色给予充分肯定,他们认为:一是作品的题材独特。为黄土高原乡村立传、为黄土小民立传,原生态地描写百年以来黄土地里的恩爱情仇、人物命运、乡风民俗、兴衰际遇,这是李广兴的独特贡献,因为他对这块土地太熟悉了,也太有感情了。二是描写生活有很强的陌生感。作为黄土文化典型代表的龙蟠小村,在清末到当代的一百多年漫长时间里,这里的乡民一代又一代是怎样与环境命运打拼、生息繁衍下来的?《龙蟠黄家》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活化石般的全新样本。特别是他们之间情爱性爱、为人处事方式,都是区别于他地他处的独特和别样风景。三是人物命运多姿多彩。黄爱虎、黄炳仁、黄炳玉、黄有录、黄至万、黄光泰、王菊叶、冯莲花……鲜活突出,令人难忘。黄炳仁、黄炳玉家道中衰,晚景凄凉,还有黄狗儿、黄双牛、黄铁锁等小人物的人生都蕴含值得思索的密码信息。四是语言硬朗,特别是对话语言有很强的表现力。对话语言成为支撑起人物性格的主要构件,农民语言里也遗留下了大量黄河文化语汇发音的根须。五是原生态书写的内涵丰富。生活是文学源头,作者忠于生活的真实描写,许多地方都能读出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成分。古庙上处理黄根财、长工和掌柜的共同抗匪、黄至万移交缴粮文书等等,就有忠国爱民、和谐亲善、优良乡俗的光辉闪跃。
对于作品的时间跨度长、人物多、关系复杂,主体故事不够连贯的现象,专家们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雷达、梁鸿鹰等专家倾向性的意见是:让黄世英这个串联全书的人物更早地发挥作用,他可以采访、也可以直接发表评论;作者有新闻写作的经验,如何写得更虚一些,还有一定空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霞)10月15日至16日,由国家卫计委科研所主办的第七届全国计划生育科研院(所)长工作会在平凉召开,来自全国30个卫计系统科研院所的90余名负责人齐聚平凉市,共同研讨新形势下计...
平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