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吕娅莉
从平凉中心城区坐车一个半小时,我们到了位于崆峒区大寨乡潘岭村半山腰的杨庄社,马西平家就住在这里。山涧沟洼上零星散落的几处住房都已人去楼空、大门紧锁。
“最近几年,生态搞好了,野猪常常出没,本来产量还可以的山地现在收成很不好。”同车的崆峒区大寨乡潘岭村村主任杨宗林对记者说,由于以前山里不通电、不通水、不通路,从上世纪90年代起,村民们便开始陆续搬出大山。特别是近几年,牛羊肉市场行情不稳定,一直靠养牛养羊为生的村民收入也不稳定,都出去打工了,一些有手艺的人甚至都在城里安了家落了户。
据了解,潘岭村2013年建档立卡贫困户40户158人。带路的马西平骑着上个月刚买来的一辆摩托车走在前面,他是这些贫困户中目前惟一还没搬的。
前些年,马西平老婆突发急病,车开不进村子,村上几个人用架子车把她推出山沟,推到公路边后借了辆农用车,折腾了四个多小时后才送进附近的医院,医生说再晚几分钟就没救了;家里土房倒塌严重,马西平想买点砖翻修一下,市场价每块一毛五分钱的砖他翻倍给价也没人愿意送到家,原因都是路况太差,怕连人带车都赔进去;在外打工、上学后,马西平的两个儿子也巴不得早点搬出大山,他们觉得条件实在太差……这些困难,让马西平决心要搬出大山。
村上许多外出务工的人都早已撂荒了原来的住处,回家时借塬上亲戚家的房子暂时落脚,或者与附近村社的人家私下置换土地后,在立地条件好一些的塬上又修了房子。马西平没有这样的亲戚,尝试数次也没能换得下地皮,他只好悄悄“咽”下对山外的向往,静待时机。
***精准脱贫工作启动后,时机来了。为了能彻底解决群众面临的众多实际困难,乡、村干部算了一笔账:要实现分散居住在后山林缘区9个山梁峁洼群众路、水、电等基本保障全覆盖,总投资高达1800余万元;而将分散居住在后山林缘区的31户114人整体搬迁到马安路沿线集中安置,同步解决水、电、路等公共设施问题,只需投资494万元,节约资金70%以上。
显然,采取整体搬迁集中安置的办法,将以小投入解决大问题,取得真正的扶贫效益。在得到群众赞成与支持后,潘岭村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按照规划有序开展。
“在塬面上统一规划四间正房、两间偏房、大门、围墙,政府帮助协调用地,还有补助资金和免费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去年,在平凉中心城区打工的马西平得到消息后,停下了手里的活计,带着外出务工的所有收入,回到家专心修房。这一次,谁也阻挡不了马西平搬出大山的决心!
如今,马西平的四间正房主体已经完成,正在修建两间偏房,他想好好赶赶工期,赶在今年过年就搬过去。
采访临近中午,太阳把山里的寒气驱走大半。山雾散尽,眼前景色清透辽远,一排排大气排场的新居所温暖敞亮,大部分都已经有了人烟。马西平站在新家的地方就能看见以前的房子,他说:“大儿子今年已经18岁了,等修好了房子后,他就和大儿子继续出去打工,存些积蓄后,就该考虑给大儿子娶媳妇了!”
在***中,潘岭村通过整体搬迁集中安置解决了贫困群众的住房、出行、用水、用电等一系列生活问题,还以发放***专项贷款的方式,建成分户组团式人畜分离养殖小区,完善了村上以肉牛养殖、贩运为主的产业链条,夯实了群众增收基础。
同时,按照每户贫困户都有一至两项脱贫技术目标,对群众进行劳动力技能、实用技术、法律知识等培训,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2016年潘岭村预脱贫77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38%。
新闻推荐
甘青宁第二届高效备考研讨会在平召开平凉一中当选“西北好教育”联盟首任主席单位
本报讯(记者丁小凤)9月26日,甘青宁第二届高效备考研讨会暨“西北好教育”联盟成立大会在平凉市召开。本届会议以“名校发展之路”、“科学高效备考”为主题。来自甘青宁3省115所中学的...
平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