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策舆
上周末,一篇《谁是杀死一个书店的凶手》在朋友圈广为传播,一度刷屏。究其事因,是北京南锣鼓巷朴道草堂书店的一个店门,开墙打洞,涉及违建,被城管限期拆除并封门。店主以此为题,在该店微信公众号发文,很快博得10万多网友关注。
在世界阅读日的节点,结合当下部分实体书店的关停倒闭,店主这篇文章受到关注,情理之中。
文章从标题到内容固然悲情,但却不应成为要挟正当城市治理的工具。
在临街的居民楼一层违规“开墙打洞”经商,这现象在中国十分普遍,在平凉也存在。曾有人说,“开墙打洞”是双赢,老社区的沿街居户把房子租给商户,能收更高租金;做小生意的商户,能就近服务社区居民。这种论调,只是仅仅站在了当事双方的立场。
对商户来说,“开墙打洞”的店铺租金比同地段纯店铺租金低,店铺处于居民区,人多,有消费力,且同行竞争少,做生意比较容易。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很多饭店、小超市、服装店都是借助这一方式运行。
也要看到,底层变为商铺后,对于楼上住户的生活势必产生不良影响。擅自拆改墙体,不仅破坏房屋结构,影响建筑稳定性,降低房屋使用寿命。另外,也留下了秩序混乱、垃圾遍布、安全隐患等问题,陌生的人流和噪音等问题影响小区环境,导致业主安全感降低。而商铺经营项目的多样化也容易诱发日常纠纷,诸如共用楼道、共用排污、倾倒垃圾、夜间营业等现象,都在不断危害公共利益。
更重要的是,城市规划有统一布局,商业区、生活区、工业区都应有各自的界限。如果随意改变沿街建筑的使用属性,变居民楼为商铺,不仅会人为增加安全隐患,更易堵塞城市的“毛细血管”,提高了本不该增加的治理成本。城区应是文明规范的城区,街巷应是文明规范的街巷,这才是我们在城市管理中需要高度关注的重要部分。
新闻推荐
平凉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市人大常委会内设机构名称和相关人员职务名称变更的决定
平凉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市人大常委会内设机构名称和相关人员职务名称变更的决定2017年4月26日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平凉市第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将市人大常委会财经与...
平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