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牛“退役”“铁牛”当家
平凉市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43%
平凉新闻网讯(平凉日报记者吕娅莉)“雨足高天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平凉市当下牛耕时代正慢慢淡去,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样的农业机械。记者6月14日从市农牧局农机管理科了解到,全市目前拖拉机数量达3.28万台,配套机具4.24万台(套),农用运输机械5.17万台,联合收获机达602台,农机总动力突破性发展到181.76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3%。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让全市农民种地更加专业化,种地效率越来越高。
麦收在即,崆峒区鑫源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杨正军与合作社其他成员都急切盼望着开机收割的时刻。他说,用“铁牛”(农机)收割轻轻一踩油门,一天就可以收割八九十亩,而过去用人力收割,一个人一天最多能收1亩,“机收的力量那是人力根本无法相比的”!自从合作社有了更高效省力的收割机,大家都主动放弃了人力收割,合作社所在的大秦乡腾堡村小麦收割期也从人力时期的20天缩短至四五天左右,降低了收割时天灾等带来的风险。另外,合作社还有耕地、深松地、覆膜、点籽等各种用途的农机,杨正军对自己承包的1000亩玉米、200亩马铃薯的耕种收并无担心。
农机化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持续实施。“去年,全市农机具购置补贴类项目资金2845万元,补贴购置各类机具7560台(件),受益群众4792户。”市农牧局农机管理科负责人郑志福告诉记者,通过实施各类农机具购置补贴,平凉市大力推广适宜于山地的小型耕作机械、播种收获机械,有力地促使了山地机械作业由点到面的扩展,全面提升了平凉市山区机械作业程度。同时,机械收获由单一的小麦向玉米、油菜、马铃薯、中药材等作物扩展,由种植业向畜牧业、林果业、设施农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扩展。
此外,平凉市农机作业方式也由单一作业向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扩展。6月12日,市农科院冬油菜展示田全程机械化示范开机收割,在平凉市首次实现了油菜播种、收割的全程机械化。据科技人员实地调查,油菜机械收割损失率约为5%,具有省工省时降低生产费用等特点,班台生产量50亩,单价70元/亩,相当于50个人工的生产量,每亩节约成本200元以上,具有示范推广意义。
“传统的农业生产从播种到收获加工的每一个环节,需要农民时刻操心,工作量大,耗时耗力。全程机械化模式全方位解放了农民的双手,更利于充分发挥农业机械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郑志福告诉记者。
具体实践中,平凉市把发展农机化社会服务组织作为发展农机行业新的突破口,按照产业发展实际,在完善制定发展规划、落实扶持政策、广泛宣传培训的基础上,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强化农机监管,在春耕、“三夏”等重要节点,扎实有效地开展“打非治违”、微耕机专项治理等活动,保障农机安全生产。
新闻推荐
改善环境面貌提高生活品质平凉市着力打造美丽乡村提升居民幸福感平凉新闻网讯(平凉日报记者丁小凤)修小康屋、铺水泥路、建小广场……行走在平凉市各个乡村,随处可见美丽乡村建设场景。...
平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