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一夜之间,众人的眼光都锁定在小企业的身上。根据记者粗略统计,在年初的本市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小企业发展类提案多达数十个,从企业主到经济学者,从政府官员到协会会长,大家不约而同地认定,在“十二五”发展周期中,小企业将成为本市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而另一个没有提到台面上的共识则是,小企业的发展已进入瓶颈期。
记者近期调查发现,部分纺织类制造企业和钢铁类制造企业受到用工荒、生产原料涨价等多重不利因素的打击,一些生产线无法开工,目前的生存状态让人捏着一把汗。2011年的春天,对许多中小企业而言确实有点“冷”。
现状
小纺企一半生产线闲着
本月初,当记者来到城阳区上马工业园时,宽阔的大道上难见往日熙攘的人流及车流,同样消失的,还有站在路边就能听到的纺车轰鸣声。在记者走访的多家中小型纺织类制造企业中,大半处于限产状况,个别甚至已经停产或关闭。“现在主要是人工不足,还有就是棉花一直涨价。”青岛长泰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苟向前说,像长泰这样能维持一半生产线运转的,在当地已经算是凤毛麟角了。
对于2011年的开年形势,用苟向前的话来形容,“还不如2008年金融危机那时候。”作为城阳当地的知名纺织类制造企业,长泰服装厂年营业额达1.5亿元人民币,拥有100多亩厂区和18条生产线。往年满员状态下,该厂的员工人数一直保持在1500人左右,可今年的用工荒对于该厂的影响可以说是致命的。目前厂内员工人数还不足满员时的零头,有近一半的流水线处于闲置状态。苟向前无奈地说,订单他们手里有的是,可现在就是缺工人,特别是熟练工人。“现在东西部发展逐渐均衡,许多熟练工都留在西部老家上班了,不会为多挣个三百五百地跑到青岛来。”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纺织制造类企业必须限制人工成本,导致无法在工资上体现地域优势,对于外地劳动力的吸引力自然弱了许多。
原材料成本涨得猛
另一记打向小企业的重锤,就是持续高涨的原材料。“现在棉花的价格已经涨到了每吨32000元了,已经接近去年棉价的最高峰了。”棉花涨价对于目前本市中小型纺织类制造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在人工与原材料的双重夹击下,城阳的中小型企业如同在 “寒冬里”,像长泰服装厂这样能够维持基本运转的已属于佼佼者。“从1998年建厂到现在,我们厂子已经发展了13年,资金和企业管理方面都比较成熟,所以抗市场风险能力还比较强,那些刚做了没几年的小微企业受到的冲击更大。”苟向前告诉记者,工业园及周边的个别小厂已经停产,有的干脆关门大吉,即便是开门接活儿的,也是在艰难维持。“现在还只是个开始,能不能撑过今年10月份才是真正的坎儿。”苟向前说,现在虽然有些企业出现经营困难,但还不会影响大局,但如果这个状态一直持续下去,一大批小型企业将率先成为“牺牲品”。
小型钢企面临停产
不光是纺织类制造行业,本市许多制造领域的小型企业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在胶州市广州北路的西侧,竖立着一排排大小不一的工厂厂房,其中最显眼的一家,就是前不久刚刚成功上市融资的“东方铁塔”。受到这家国内首屈一指的钢结构制造企业影响,在周边已出现数百家小微钢结构企业。就在“东方铁塔”南侧有一家资产300多万元的小厂,该厂负责人葛女士告诉记者,从春节之后,该厂就没有正儿八经开过工。“找不到熟练工,而且今年钢材又涨价,这买卖看来是干到头了。”葛女士说,现在她主要依靠年前存的一批低价钢维持,到今年6月份就面临着彻底停产的危险。
纺织类制造企业如是,钢铁类制造企业如是,在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不少小微型的制造加工企业都面临着发展困境,有的甚至已陷入生存危机。根据相关政府部门发布的经济数据,目前本市制造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达到48%以上,而全市中小企业数量又占到全市企业数量的96.2%,其中的大多数都属于像长泰服装厂这样的制造加工类企业。它们的相通之处在于,都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发展阶段,绝大部分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缺乏技术改革、产业创新的能力,有的甚至尚未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对于市场各类风险的抵抗能力差,面对着今年罕见的用工荒,很多企业都束手无策。
观点
“刘易斯拐点”初显端倪
“在任何国家的工业化初期,企业发展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在经济学上我们称为刘易斯拐点。”青岛党校教授刘文俭介绍说,所谓刘易斯拐点,是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提出的一个理论,通俗说就是社会经济发展中,劳动力从过剩向短缺转变的时间点。具体体现为,在劳动力过剩期,工资水平长期保持不变,而随着特定的背景因素变化,工资水平若仍保持不变,就会找不到工人,也就是现在的热门词——“民工荒”。作为人口大国,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工业化初期可谓得天独厚,但随着向工业化中期的转折,中国的“人口红利”逐渐告罄,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赚取利润的传统制造类企业面临危机。而之所以在中小企业中体现明显,刘文俭表示,主要是中小企业缺乏资金、没有成熟的发展模式,无法适应突然出现的劳动力供需变化。
“市场经济优胜劣汰,部分企业关门转行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一旦大批中小企业集中关停,有可能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刘文俭说,虽然大企业大集团在解决就业、为国家纳税方面有着明显优势,但中小企业已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因素,小企富则民富,对于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社会及政府应高度重视,“最少应该摆在与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同等的地位来对待。
担忧
部分企业不知路在何方
而在小微型制造类企业闹“人荒”的同时,其他领域的小微型企业也同样面临着发展瓶颈的问题。“我们小微型企业面临的问题就是,没有科学的发展模式,有的是安于现状不愿意去学,有的是不知道上哪里去学。”青岛圣德世嘉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志强在交流中谈到,前不久他刚去过北京一趟,为的就是向同行“取经”。“大家都是同行坐在一起,都谈到企业发展瓶颈的问题。”张志强说,像他们这样的成熟商贸企业,愁的不是人工短缺,也不是原材料涨价,而是企业该如何继续发展,由小变大。“像我们这些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年营业额也到了五六亿水平,但接下来就不知道该如何发展了。”张志强说,在许多已经基本成熟的二三产业中小企业中,这样的疑问普遍存在。
不知路在何方,也就预示着企业发展缺乏后劲。在今年1月份公布的 “2011福布斯中国潜力企业榜”中,山东省有11家中小企业登榜,青岛仅有特锐德一家企业,位列21位,总体数量少于烟台等同省城市。据了解,该榜单是福布斯中文版第七次对中国中小企业进行全面、独立调研,调研对象包括2万多家销售额在500万元至10亿元之间的中小企业,然后根据增长性指标、回报率指标、盈利性指标和销售及利润规模指标对候选企业进行排名,并对部分优秀候选企业进行实地拜访,从中遴选出200家最具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用福布斯中文版总编周健工的话来说,“这些中小企业的成功,大多数是因为他们比别人更早地发现和进入了细分市场,但在诸多后来者的强力追赶之下,要稳固行业地位,继续保持目前较高的盈利水平并不断做强做大,依然需要企业在技术研发、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不断创新。”细分市场、技术研发、管理创新……种种因素总结成一点,也就是“转方式、调结构”。
调查
四大难题是“拦路虎”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路在何方”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就在去年11月份,工信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在青岛谈道,中小企业面临“十二五”大考,目前政府的配套服务体系建设速度、资金还难以满足中小企业“转方式、调结构、上水平”的需要。具体表现为服务机构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化、个性化服务提供不足,导致中小企业 “不敢用、用不起”。而在刚刚公布的青岛“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使中小企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增长点的要求。
根据本市小企业协会刚刚发布的“青岛市小企业需求调查统计分析报告”显示,融资难、成本上涨、缺工、缺乏场地成为小企业反映最强烈的四大难题。缺乏资金与成本上涨问题两大运行难题,分别占到调查企业总数的65.5%和62.5%。其他依次为:人员流动大占33.5%,缺乏场地占20.5%。“资金、人工已经成为了我们中小企业面临的拦路虎,我们要发展就要先解决它们。”中小企业协会会长范勤德这样说。
本版撰稿摄影 记者 官华晨
新闻推荐
昨天,记者从市政公用局获悉,根据《青岛市城市供热条例》规定,历时141天的2010到2011年采暖季,将在明天24时结束,市民要注意增添衣物。据了解,青岛市是山东省停热最晚的城市。■数字去年供热发展最快201...
胶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胶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