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莱镇王疃社区污水处理系统姜蕙真 杨坤
近年来,市环境保护局紧扣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题,深入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大项目观、环保观、民生观”、深化“环保观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要求,秉承“生态文明是最大的民生”理念,科技治污,全域治水,系统治脏,以“网格化”监管为手段,以规范化执法为保障,以科技化装备为支撑,重点推进水环境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和环保物联网总量控制排污权交易云计算系统建设三项中心工作,坚持以大爱保护环境,以铁腕治理污染,着力打造“德政环保”品牌,开启了胶州市环境保护事业新篇章。2014年上半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71天,优良率达94.5%。8月份已向省环保厅递交省级生态市验收申请。
全面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守护一方清亮亮水域
胶州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但却因粗放式发展,对水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经过深入基层调研,市环保局深刻认识到水污染表象在水里,根子却在岸上。该局坚持问题导向,立足实际、着眼长远、顺应民意,打出一套科学治水组合拳,推动经济发展、人的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相和谐。
———编制引领胶州水环境整治的科学指南,大力推进城乡全域污水处理一体化。我市专门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两名副市长为副组长的市水环境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并从有关部门抽调8名技术人员组成专门办公室。2012年,在全国同级城市中率先委托国家环保部环境规划院编制《胶州市水环境治理方案》。《方案》确立构建“1+10+9+X”的城乡全域统筹污水处理体系,成为引领胶州水环境整治的科学指南。2014年计划投资7.18亿元,重点推进7个镇级污水处理厂、9个区域小集中污水处理厂、35个养殖小区污染防治工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关停水源保护地25家畜禽养殖场、完善市区污水管网系统以及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成污水再生回用项目、建设少海湿地保护和修复工程等,确保镇驻地及工业园区全部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全市60%的村庄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建成后可新增污水处理能力6.5万吨/日,村庄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对未按照时间节点完成的,实施区域限批,对责任领导严格问责。同时,加快完善城区污水管网系统,总投资3800万元,重点建设市区“三河”截污工程,新建(改造)雨水截流井33个、污水管网11.8公里。
———高标准编制生态水网规划,实施全域河流综合整治。大沽河是青岛的母亲河。按照“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要求,着力打造生态中轴、幸福纽带、活力水岸。胶州大沽河治理工程分为水利、绿化、交通三大主体工程,截止目前,共完成水利工程总量2512.64万立方米,完成绿化总面积20075?亩,完成57.3公里道路交通工程,总投资已达到24.43亿元。在青岛市大沽河治理工程建设观摩考评中,我市在青岛五区市中实现“十一连冠”。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快大沽河和胶州湾沿岸25平方公里生态湿地保护区建设,通过大沽河治理造福沿岸群众。以此为带动,实施全域河流综合整治,编制《全市现代水网规划》,总投资10.5亿元推进城区“三河”整治,打造以水为轴、以绿为体、以文为脉的生态景观环境,提升城区群众生活环境质量。按照“水安、水丰、水清、水美”的河道治理要求,年内计划投资1.25亿元,治理河道14.9公里,形成河库达标、水网相连、水系相通的生态水网。
———突出水环境整治重中之重,积极构建城乡一体饮水安全网。保障群众饮水安全,是做好水环境整治的重中之重。突出在两个方面发力:一方面是“开源”,按照“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目标,积极推进城乡供水基础设施,特别是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加大水源地保护力度,关停27处位于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污染源,确保让农民喝上像城里人同样水质达标、干净放心的水。另一方面是“节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积极推进雨水和中水再生利用项目,投资7500万元建成青岛胶州北控水务有限公司中水再生利用项目,在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雨水收集利用示范项目3处,全市再生水利用实现零的突破,切实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加快建设环保物联网系统搭建一方高科技平台
发挥高科技支撑作用,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开发、并投资8900万元建设了胶州市环保物联网总量控制排污权交易云计算平台项目,已经被青岛市政府列为2014年度创新试点项目。
环保物联网系统包括污染源在线监控、环境质量在线监控、机动车排气检测监控、黄标车拆解监控、总量控制及排污权交易和环境应急指挥6个子系统。目前,投资3480万元的一期项目已经建成,包括13套锅炉废气CEMS在线监测监控系统、14套工艺废气在线监测监控系统、15套污染源废水监测监控系统、6套地表水监测监控系统、2套区域高空视频、1个环境监控信息中心和5个环境监控分中心,同时配备了50部移动执法终端和8套移动执法工具箱,并计划配备1台应急监测车。
排污权交易的政策支撑是有偿排放,实现自然资源的资产化,以此倒逼企业升级改造,进而实现减排。减排后既可以降低购买排放指标的成本,同时减排的指标通过交易可以增加企业收入。环保物联网总量控制排污权交易云计算平台设在智慧大厦,分为环境监控和排污权交易两个中心,在市环境保护局以及环境监测中心、4个环境监管中队分别设立监控终端,并在环境监测站设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中心。
大力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捍卫一片蔚蓝色天空
对环境违法行为坚持“严管重罚零容忍”原则,秉持“处罚整改并重、监管服务并重”的执法理念,大力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2014年截至目前,对214起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立案处罚,总计罚款814余万元;移交法院强制执行案件26起,罚款95万元。
加强燃煤污染防治。完成3家供热单位脱硫除尘设施的升级改造;对全市36台2吨/小时以上燃煤锅炉烟气进行限期治理;调整胶州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的范围,由原来的60平方公里扩大到400平方公里,利用2年的时间,淘汰新增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内的225台小型燃煤锅炉;加强扬尘污染控制。开展扬尘单位综合治理活动,推行扬尘治理联合执法模式,加大对城区建筑、拆迁和市政施工等的扬尘污染的治理力度。开展混凝土搅拌行业扬尘整治,对11家重筋商砼企业进行粉尘治理。对煤炭经营单位的煤场、企业料场实施限期整治;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淘汰高污染黄标车4095辆,全面推广国Ⅳ标准汽油的使用,开展油品质量监测工作,保证所售油品的质量。完善黄标车淘汰监管制度,严格控制黄标车整车及零配件回流市场。建立机动车联合审验制度,确保机动车环保参检率达到90%以上,并加大对公交、出租、客运、货运等高污染营运车辆的路查抽测力度。开展机动车违法违规行为有奖举报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打击机动车违法违规行为的合力;开展工业有机废气污染防治。对全市重点排放有机废气的木器加工、机械加工、橡胶企业、耐火材料等行业85家企业实施有机废气整治。
严格规范执法流程打造一支高素质队伍
坚持“严管重罚零容忍”执法原则,对突出的环境问题下猛药、出实招、用重典,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对待环境违法行为,不断加大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从源头上遏制“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现象。
推行“网格化”环境监管模式。面对污染点源量大、面广,不断增强执法力量,设置了李哥庄、三里河、胶北、里岔4个环保中队和1个环境监控中心,在全胶州市推行“网格化、无缝隙”环境监管模式,将全市环境监察划分为4个主体网格,每个主体网格再按照污染源分成若干单元网格,逐渐将工作任务和具体责任分解到每个岗位、量化到每个点源,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环境监察执法责任体系,真正实现了污染点源管得住、环境问题摸得准、监管责任说的清;进一步完善执法程序。制定了现场执法模板和现场检查表。从环境监察人员进入企业开始,就如何开展环境监察、到哪个生产环节应该检查哪些设备、应该询问哪些问题等方面做出明确详细规定,使现场检查行为程序化、规范化,企业只要存在环境违法问题就能及时发现,而且群众反映的热点也能缩短时间及时检查,增强了执法的实效性;不断规范执法行为。对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坚持一视同仁、一查到底。
为保证执法的公开公平公正,建立了查案信息汇报制度和立案处罚会商制度,坚决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明确规定一线执法人员现场做完调查笔录后,要以短信的形式告知分管负责人和主要负责人,做到案件汇报不过夜,不给讲情留机会,从制度上杜绝了人情执法。立案处罚实施三步会商制度,第一步由监察大队按照法律规定拟定处罚意见,第二步由分管领导、监察大队、法制科组成的立案处罚会商小组审查拟处罚意见,第三步提交局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实现环境处罚案件的民主决策;统一“处罚、整改并重”、“监管、服务并重”执法理念。对环境违法行为坚决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整改一起,实现“以罚促治”的转变,同时着重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整改进度的跟踪,对不履行处罚决定的决不放过,对未按时完成整改任务的决不放过,对污染物不能稳定达标的决不放过。近两年共立案处罚环境违法行为520起,总计罚款1683万元,没有出现一例人情执法现象。2013年实现了行政罚款和排污费征收“双千万”,连续6年在山东省和青岛市环保专项行动中“零通报”。
新闻推荐
...
胶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胶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