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淑臻(右二)正在和同事们研究工程细节人物名片:董淑臻,1965年4月出生,1986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市水利局先后从事防汛、水资源管理、河道管理及防洪工程建设。现为市水利局防汛办公室主任,高级工程师,市大沽河治理工作指挥部水利工程建管组副组长。连续两届被评为胶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先后荣获青岛市水利学会青年科技工作者、青岛市委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青岛市总工会工人先锋等荣誉称号。
病入膏肓 急需救治
大沽河虽经多次修缮,河道防洪标准依然只有10年至20年一遇,远未达到国家规定的“50年一遇”的防洪要求,河道堤防低矮单薄,甚至有多段堤防还是沙质坝,渗水严重。河道主槽宽窄不一,行洪不畅,险工老化,塌落失修。众多行洪隐患致使大沽河“伤痕累累”、“病入膏肓”,如同悬在两岸人民头上的“天河“,直接危及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两岸人民翘首企盼对大沽河进行综合整治,大沽河治理顺应民意,是一件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
群众的期盼就是政府努力的方向。2011年,青岛市委、市政府果断做出决定:对大沽河实施综合治理。从这一刻起,我和指挥部同仁踏上了治理大沽河的征程。事实证明,该工程确实是一块难啃的骨头——没有成型经验可以借鉴,只能靠摸索慢慢前进。2012年2月,胶州市大沽河堤防工程样板段率先开工。在指挥部领导“出现问题不可怕,早暴露比晚暴露好,暴露问题越多越好”精神的指引下,水利工程建管组的每名成员甩开膀子干,为后面的全线开工开辟了道路,也积累了宝贵经验。
步履维艰 不遗余力
2012年10月15日,大沽河胶州段8个标段防洪工程全线开工,我们充分吸取样板段建设经验教训,边清障边开工。每名技术人员负责一个标段,分工不分家,遇到问题共同研究解决。为赶进度、保质量,大家全部放弃节假日,早出晚归,连续奋战,加班加点成了我们的工作常态。
2013年4月,大沽河治理工程进入最为紧张、最让人揪心的阶段,堤防工程必须赶在6月底主汛期到来之前修建完毕,迎接大沽河度汛。“日调度、周例会、月观摩”成为我们创新坚持的一项制度,施工高峰期,上阵机械1200多台,施工人员2600多人,每天完成工程量20万方……整整三个月,我们每个人都承受了比平时强几倍的工作压力,没有休息一个周末或节假日。大家深知:身为技术人员,做好工程、保证进度和质量是分内事。为工程付出,我们无怨无悔。
2013年9月3日前,胶州大沽河堤防工程全部通过青岛市指挥部的移交验收,比正常计划施工工期提前一个月,为林业堤防绿化和交通铺设路面争取了时间。为确保河槽清淤、险工护砌进度,我们注意与林业及交通部门做好沟通,制定详细的进度计划,水利、绿化、交通三大工程压茬施工;施工间隙,加强与部队、铁路、供电、供水等部门协调,迁移或加固影响施工的管线28处;大沽河沿线镇办及群众也全力参与征地拆迁,为工程顺利推进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13年11月25日,胶州大沽河堤防工程在青岛五市区中率先竣工,比计划工期提前一个多月。在青岛市大沽河治理工作指挥部连续组织的11次观摩考评中,大沽河胶州段均获第一名,缔造了“十一连冠”的辉煌。
工程完工 效益显现
大沽河治理工程的完工,实现了“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治理总目标,有效改善了大沽河生态环境,从此,大沽河成为我市一条名副其实的景观河。大沽河的防洪标准由原来的不足“20年一遇”一下子提高到了“50年一遇”,沿岸群众生命财产得到了彻底保障。经过河道拦河闸蓄水,我市境内形成了长26公里、宽400—600米的连续水面,为全市城市供水和工农业生产提供了水源保障,极大改善了生态环境,构建起健康稳定的湿地、森林生态系统。同时,治理后的大沽河也为广大市民提供了理想的休闲、旅游和观光场所及便捷的交通通道……
对于我们每一个有机会参与这样庞大的水利工程的人来说,这段经历注定成为一生用之不尽的精神财富。见证大沽河,何其幸哉,献身大沽河,此生无悔!
(董淑臻/讲述 解泉声 单亦双/整理)
新闻推荐
...
胶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胶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