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旅游火起来郭志红/讲述 刘洁 姜善堂/整理
开栏语
2014年,胶州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青岛新机场正式批复、服务型党建网络平台正式投入使用、西安交大产学研基地启用……这一年,我们感受到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脉动。从即日起本报开设《百姓讲述》专题报道,以普通人的视角讲述一年来身边发生的变化。如果您或者身边人有好的故事,请告诉我们。亲,期待您的参与哦!
讲述人:
玉皇庙村党支部书记
郭志红,女,1996年进入玉皇庙村村委,担任村妇女主任。2011年起担任玉皇庙村支部书记,带领“两委”一班人,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乱村变成了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该村被评为山东省特色文化村、山东省特色旅游村。
玉皇庙村位于胶北街道办事处西北,全村623口人,玉皇庙村因村东供奉着玉皇大帝庙而得名。玉皇大帝庙有1000多年,历史上多次被毁坏,2009年重建,是国家三A级景区。村庄有碧沟河的来源、王母井护佑村民、韩信道等美丽的传说,给我们村增加了传奇色彩;还有“乔老县长”组织民兵英勇抗敌的事迹,家喻户晓,至今传颂。
美丽胶州建设给玉皇庙村带来多大的变化?水清了,村绿了,路灯亮了,旅游产业发展起来了,一张张幸福的笑脸迎面而来。这其中彰显了村庄、村民和市里、镇里一起热起来,建设美丽胶州的“电饼铛”效应。
“村东垃圾场变成街心小品”
特色化的村庄整治,让每个角落都散发出韵味
“如今村里,下雨天走路不怕滑,夜晚出门不怕黑,夏天乘凉蚊子都少了,我们的生活变化特别大!”村里人说起身边的变化,都会乐得合不拢嘴。
怎么实现村庄垃圾清运立体化、无死角,这是农村环境整治的难点,为此,我们挨家挨户做通村民思想,彻底清理了三大堆,能进去车挖掘机三轮车拉,进不去的小胡同村民小车推,一举解决脏乱差的老大难问题。村东,原来是个垃圾场,我们将其变成了街心小品。还建起了村庄文化长廊,村民们直说很好。
最让我们村骄傲的是,今年7月份以来,我们村先后迎接各类参观20余次,其中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胶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德平等领导都先后到我村调研指导工作,并给予高度评价。每到周末城里人会结伴前来,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这得益于特色化的村庄整治,使村庄环境既向城里看齐,又使每个角落具有韵味,让村民看得见变化,记得住乡愁。
美丽胶州建设以来,在市交通局支持下,投资60万元对5000多平方米的中心大街进行了沥青硬化。通过村庄共建、村企联建、村庄自建等方式融资500多万元,先后对对中心大街进行了绿化,栽植了龙柏、黄杨、竹子等苗木,形成了竹廊、竹园,村庄环境得到全面美观;然后,统一进行改灶改厕,以及雨污分流管网铺设;并按照“老胶州”建筑风格进行了统一粉刷,现已初步形成古朴典雅、生态优美、风格独特的乡村生态旅游特色村貌。
“小广播唱红歌,老百姓心舒坦”
小小载体润心细无声,涵养了农村文明的“水源地”
“爹娘生咱身,拉扯咱成人,汗水壮咱筋骨肉,恩情比海深。养娘心安稳,敬爹是本分,一个道理传古今,要做孝德人……”这样一曲柔情百转的《三德歌》,还有一些红歌,每天都会准时在我们村红色教育基地的小广播里响起。虽然播放频率高,但村民们并不觉得“烦”,不管是在劳动还是休闲,不少人从此经过,都会驻足听听,有些人还情不自禁地跟着哼上一段。
播放红歌和《三德歌》是我们村道德工程中选取的一个“点”。载体虽小,却润心细无声,为农村道德建设争取了思想阵地,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坦白地说,起初,我们并没有看得起这一方式。为了推进农村道德建设,一开始我们主要采用条幅、宣传画、公益广告等“标准化”的方式进行引导宣传,但村民看到这些似乎有点见惯不惯,反应冷淡。然而,《三德歌》的播放却赢得了群众的一片叫好声。“做人应该有孝德、诚德、爱德,歌词说的都是些最朴素的道理,咱老百姓听着舒坦,也打心底里认同。”村民们说。
用老百姓的语言,讲老百姓的道理,打造特色实践载体,让老百姓乐于、易于接受,是玉皇庙村道德建设的朴素思路。 在实践中,我认识到要提高村民素质,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学习身边的楷模。说到我们村的楷模,首选就是乔继周,他退休后,回村干了一届支部书记。现在,我们把他的老房子打造成了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每天一早一晚播放革命歌曲,唤醒红色记忆,弘扬正气新风。第二个办法就是用身边典型引导人,评选表彰了一批好婆婆、好公公、好儿女、好党员。照顾瘫痪在床儿媳妇14年的好公公李敬增一经表彰,在全村引起了广泛好评。我们还根据好婆婆好媳妇命名了一批“巾帼示范街”。婆媳和,家就和,所以,家和万事兴,村和百业旺。第三,我们在所有的场馆都设了党员志愿岗,党员负责场馆卫生、养护花草,带头创造洁净优美的环境,以实际行动践行“一个党员一面旗”的承诺。第四,我们还利用尼山书院,加强学习,传播国学,让传统道德感染人、塑造人。
“村民捐出了自家的房子和大缸”
“上下一起热”的旅游致富模式,让村庄充满活力
玉皇庙村以前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外出打工为主,村民致富路径不宽,村集体创收无门。可不可以依托村东的玉皇大帝庙景区,把村庄打造成景区,通过乡村旅游、民俗展演、开办农家乐等方式,让村民致富。有了想法以后,村两委成员马上和管区书记、办事处领导进行了汇报交流,没想到恰好与办事处“打造20公里生态旅游长廊,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增收”的思路相吻合。
找准了方向,剩下的就是实干了。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我们村两委一致认为,想要发展乡村旅游,首先需要的就是相关硬件配套条件,在村庄集体经济不富裕、村民刚开展不理解、积极性不高,持观望态度的时候,万事开头难,前期必须充分发挥村干部的带头作用,于是我们要求村两委干部从自身做起,发动身边的亲戚朋友,捐出自己家的房子和大缸,用于开办各种场馆、栽种荷花,自觉参与卫生保洁等志愿服务。村民李克东,兄弟四人都在城里工作,村里想用他们的八间老房子打造一处民俗博物馆,听说后李克东兄弟没提任何条件就同意了。在收拾该房子时,村里发现了一个放粮食的水泥缸,就找人粉刷成了青花瓷样,用来养荷花。80多岁的老人曲桂元知道后,主动捐出了自家的四口大缸。
有些事常常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常常是上面重视下面忽视,上面空喊下面热盼,现在就像通了电的电饼铛,上下两头热,村民积极性空前高涨。值得一提的是传统食品工艺馆、民俗手工艺馆、七仙女剪纸艺社、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尼山书院……所有场馆景点的打造及200套房屋的粉刷仅仅用了50多天,创造了“玉皇庙速度”,也为村民们赚得了第一桶金。下半年,我们接待旅游团30余次,玉皇庙景区已通过国家3A级景区验收。游客来了,村民得实惠了,参与发展乡村旅游的热情更加高涨了。仅仅“十一”期间,每天有三四千人到村里来游玩,农民增收20多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在沿路成方规划精品采摘园,把采摘游和民俗游有机的结合起来,让村民的致富“钱景”更加光明。
新闻推荐
十三届市委常委会第83次会议召开 研究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方案等工作
...
胶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胶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