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人看来,年过七旬,经历了数十年的风风雨雨,饱尝过几十载的劳苦艰辛,本该是儿孙绕膝、安享晚年的时候了,可是在李哥庄大窑村,却有这样一群老人,他们依旧坚持每天为村庄洒扫街道、义务巡逻、化解矛盾……退而不休、老有作为,发挥着余热为这个村庄服务。
大窑村老年协会,2000年成立,目前有会员26人,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其中最年长的83岁。一说到该村的老年协会,村民们不由得连声赞叹,村干部叶善旭竖起大拇指:“我们村这帮老人,为村里做了不少事。”
不要报酬的保洁员
以前,大窑村的环境卫生一直是村庄头疼的问题,进村的三条主干道常常被垃圾“光顾”,村民乱扔垃圾现象时有发生。见此情景,老年协会会长叶复文主动向村书记提出,“我带领着大家一起干,村里的卫生就交给我们老年协会吧。”
说干就干,每周一、三、五的早晨7点和下午1点过后,村民们在各条街道上准会看到老人们的身影。叶复文将20多个老人分为5个小组,其中三个小组负责村庄主要干道,两个小组负责将垃圾集中,等待镇里的垃圾车将垃圾运走。没出一个月,村庄的环境就有了大改观。“全当锻炼身体了,看着干净,心里也舒坦。”叶复文乐呵呵地说。
老人们的无私奉献和辛勤劳动让每个村民看在眼里,感动在心。“现在,村民们每天晚上会把垃圾装袋放在自家门口,村里乱扔垃圾的现象少了许多。”村书记叶福加说道。
老人们的热情令村干部们感动之余也让大家心里过意不去。可村里的财力并不宽裕,老年人又坚决要求义务劳动。最终,村委每月付给老年协会每人一百元,作为象征性的生活补贴。
平安村庄的“稳定器”
手臂上戴着红袖章,一有空就“游走”于每条街道里,看看地上有没有人丢东西了,村里有没有形迹可疑的陌生人,村民有没有做好防火防盗,还有没有安全隐患等。为了维护农村治安稳定,老年人自发组织,坚持每天在村子里轮流巡逻,成为了平安乡村的固定“巡查员”。
进百家门、知千家情。以前,谁家婆媳之间产生摩擦,,都会到老年协会找人去评理,老年人充分发挥自身社会阅历丰富、群众威望较高的优势,现身说法,化解家庭矛盾、调处邻里纠纷,成为了矛盾纠纷的热心“调解员”。如今的大窑村里,再也没有不赡养、不尊重老人这样的“丑事”。
温馨快乐的大家庭
近日,笔者来到他们聚集的老年活动室,老人们都在此打麻将、看报纸、玩纸牌、拉家常,不时传来阵阵笑声。他们个个看起来精神矍铄,神清气爽,老人们在这里少了一份沉闷,多了一份欢乐。
“这是我们五个老年协会的成员代表镇里参加全市老年门球比赛。”高祀田老人指着他们比赛的照片对笔者一一介绍。打门球、扭秧歌、打麻将……老人们在丰富的娱乐活动中,少了一份儿女无法陪伴的孤单,多了一份对生活的热爱。生活中,成员们互相帮助,彼此宽慰,减少了儿女们的担忧,缓解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老年协会的建立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延年益寿的乐园和发挥余热作用的阵地,让更多的老年人更好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演绎了别样的夕阳红。
(王哲)
编者感言
文章读完,编者没有理由不为一个个可敬、可爱的老人点赞,但笔者还要为大窑村的老年工作点赞。说到这里,可能读者会有疑问,为什么呢?抛开本文,我们稍微想一想,阅历丰富,和蔼可亲,一副热心肠......这些是不是老人这个群体的共同特征。问题来了,为什么大窑村的老年人为村里、村民做了更多的好事?老年人需要关爱的同时,也和我们年轻人一样,希望能够实现自身价值,被社会所认可。大窑村的老人之所以能够演绎别样夕阳红,和该村注重开展老年工作分不开的。感受到他人和社会的关爱,自然也会想到去关爱社会和他人,于老年人、青年人、少年人,其理皆然。
新闻推荐
...
胶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胶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