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风
尊重仁爱和谐奉献
校训
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有这样一群孩子,当他们呱呱坠地时,就缺少了对这个世界色彩、声音或者情感的灵动认知;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超出常人的耐心与爱心,在坚守中付出,为孩子们缺失的补偿默默奉献,让他们在快乐中幸福成长。他们究竟是怎样一个群体?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胶州市特殊教育中心。
点亮爱心
这是一所有着近30年办学历史的特殊学校。这里是一群聋哑、弱智孩子的家园———胶州市特殊教育中心。这里的学生最小的3岁,最大的近20岁。百余名学生分成10个班,在47名特教老师的精心呵护下,从懵懂到自立,无忧无虑地顽强成长着。
“上天给你关上一扇窗,同时又给你打开一扇窗,这些孩子虽有瑕疵,但是他们都心灵手巧,纯真可爱。”李佰战校长告诉我们。
学校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以“打造爱心校园,创办特色学校”为目标,确立了“尊重、仁爱、和谐、奉献”的校风,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校训,积极开展“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采用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的办法,按照“课堂教学生活化———社区参与融合化———职业教育基地化”三个阶段加以实施。
崔晓彤老师说:“如何教会聋哑班的孩子读懂和使用手语是首要工作。手语就是这些孩子的母语,是他们记忆、交流的重要媒介。”课堂上,崔晓彤老师摆上实物、图片,从最常见最简单的词入手,从标记数字和形状的手势开始,逐个规范孩子们的手语动作,逐渐增加词汇量。经过反复训练,使他们很快熟识并有一定的默契。
“孩子上了不到两个月,就会用勺子吃饭,而且自己也变得爱干净啦!”宋鑫的母亲高兴地说。
学校实施融合教育,在低年级开展手拉手联谊、社会考察等活动,在中年级引领学生走进社区超市、医院、银行等进行现场教学,高年级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推动校企合作,使学生通过实习掌握一种以上的从业技能。
心灵的依偎
“很多孩子星期五下午都不愿意离校,星期一早上不吃饭就催着家长快点带着返校。”负责学生管理的胥正芬老师说。
“这些孩子里有52人是住宿生。每天下午第三节课,是孩子们在操场自由活动的时间;5:30老师带着去食堂吃饭;6:00,组织孩子们在教室上自习;9:00洗漱完毕,就可以上床睡觉了。”胥正芬老师介绍说。
学校积极创建生态校园文化,以“三生教育”为主题,先后建设了“爱心点亮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德育、励志教育、生存教育、党建阵地”等组成的校园文化体系。同时,学校重视第二课堂活动,完善校园文化阵地。在舆论氛围上,学校通过班报、校报、宣传栏、校园网等全方位多层次打造学校文化,通过助残日、艺术节、趣味运动会等丰富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师者父母心
多年来,特教中心探索出颇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方法,先后被评为“青岛市规范化学校”、“青岛市花园式单位”、“胶州市文明单位”。2013年初顺利创建为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同年11月又成功创建为青岛市现代化学校。
随着办学效益的显著提升,为了帮助这些家庭困难的残疾儿童、少年顺利完成学业,特教中心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努力拓宽捐资助学渠道。为了营造社会尊师重教、扶残助学氛围,教师的爱生事迹,特殊儿童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事迹被青岛电视台党建频道、青岛电视一台《今日》栏目、青岛市教育局网站、《金胶州》等媒介进行了专题、专版报道或刊载,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
为了让这些特殊孩子更好地发展,特教中心的教学重心已从“单纯传授文化知识”向创办“技艺型办学模式”转移,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掌握一技之长。为了孩子们的长远发展,学校打算在解决教学场地之后,增开面点、计算机、烹饪等职教班,让他们学到更多的技能,为离开学校以后的生活乃至生存、就业做更好的准备。(耿美艳晏慧菊)
新闻推荐
...
胶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胶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