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湾大桥(资料图片)受访者供图
被灯光点亮的胶州湾大桥(资料图片)受访者供图
邵新鹏对“彩虹女神像”和兵马俑铜车马纪念牌爱不释手
工作中的邵新鹏
胶州湾大桥上举办的体育活动(资料图片)受访者供图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离开西安近30年,邵新鹏仍对西安的美食如数家珍,肉夹馍、凉皮、油泼面……即便是回到老家山东工作,他也不时去当地的西安小吃店打打牙祭。在他看来,西安不仅是他的第二故乡,更是奠定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桥梁事业的基础。作为长安大学1986届校友,胶州湾大桥(青岛海湾大桥)总工程师,邵新鹏身上被打上深深的西安烙印,也让他在齐鲁大地找到了新的人生坐标。
回忆起刚刚结束的第二届全球硬科技大会,邵新鹏动情地说,他看到西安天翻地覆的变化,感受到西安开放包容的气质,听到和美和谐、共享成果的心声,“这座历经沧桑巨变、跌宕沉浮的千年古都正在新时代绽放,一个新西安在新时代展翅腾飞!”
心声
“只要西安需要,
我随时接受召唤”
11月13日,泉城济南晴空万里。推开邵新鹏的办公室大门,一个书柜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里面摆放着他从业30多年来的各项著作。书柜里两件“西安标签”的纪念品显得“鹤立鸡群”:一件是母校长安大学标志“彩虹女神像”,还有一件则是兵马俑铜车马纪念牌。
“不管走到哪里我都会带着(这两样纪念品),看到它们就想起了激情燃烧的学生时代,我为曾经在西安求学的经历感到骄傲!”眼前的邵新鹏中等身材,声音洪亮,眼神矍铄充满坚毅,“我是身在山东、心系西安,只要西安需要,我随时接受召唤!”
今年54岁的邵新鹏出生在山东单县一个偏僻农村,在他儿时的记忆中家乡有着令人怀念的乡愁,更是一幅生动的“山水画”,荷塘、小桥、自由奔跑的麦田,“记得小时候老家后面就有一条河,河水非常清澈,夏天时我们下河游泳、抓鱼,冬天时就在河上滑冰嬉戏,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快乐。”邵新鹏说,那时候他游完泳总会坐在桥墩上休息,看着头顶上的跨桥,望着远处造型各异的桥梁,时间久了他忽然觉得这些桥更像是一座座未被挖掘的“宝藏”,等待着被发现,“桥是怎么建的?为啥要有桥拱?桥墩究竟要插入多深……”一个个疑问在邵新鹏小小的脑袋瓜里“生根发芽”,从此也埋下了他的“桥梁梦”。
1978年邵新鹏如愿考上了单县二中,那一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更加坚定了他努力学习的方向,“三年后我要考上大学,去攻克一个个未解的疑团!”整个高中阶段,邵新鹏全身心投入学习,即便是放学后帮家人干农活也不忘背记单词、公式。
1982年,因病休学一年后,邵新鹏终于如愿考上了大学,填报志愿时得知西安公路学院(长安大学前身)有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时,他毅然填报了该专业,从此一生与桥梁结下了不解之缘。
结缘
西安求学7年
母校的学风让他终身受益
1982年9月,踏上西安求学路的邵新鹏一下子就被这座城市所吸引,“当时从火车站下车后,一路经过钟楼、城墙、南门、小寨,仿佛古老与现代在时空中穿越,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在他眼里,当时的西安如同一名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耄耋老者、一部活的历史书,需要去不断探索。
此后,在西安公路学院长达7年的学习中,邵新鹏像海绵一样不断学习、吸收养分,母校严谨治学、弘毅明德、笃学创新的学风,让他终身受益。“记得当时为攻克冻土地区的公路修筑这一世界性难题,学院里很多老教授已经六七十岁了,还要去青藏高原开展科学考察,尤其是胡长顺教授11次深入青藏公路现场,最终献出了生命,很多事迹都让我们感动。”
邵新鹏说,母校自1951年建校之日起,就一直致力于公路交通、国土资源、城乡建设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为公路交通行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不管是从雪域高原到东海之滨,从北疆林海到南国水乡,哪里有公路交通建设,哪里就有西安培养的公路人奋斗求索的身影和足迹!”
他举例说,自己至今还保持着每晚11点前休息,早上5点起床,每天坚持长跑5至10公里;不论在哪个工程项目,即便是最普通的数据,也要精确到小数点的后几位……这些点滴细节都是他在大学里养成的习惯,“只有掌握好专业技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在逆境中快乐学习和成长,才能懂得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奋斗
“西安力量”助力建造世界级工程
1989年邵新鹏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工作,一年后,他开始担任海南万泉河大桥的设计小组组长,快速成长为单位的业务骨干。
2008年至今在山东高速集团有限公司工作期间,邵新鹏主持和参与完成了京福高速公路济南黄河大桥设计、利津黄河公路大桥设计、青岛海湾大桥设计等百余座桥梁项目的设计建造,他所参与建造的桥梁长度足足能够围绕半个中国。这当中,他所担任总工程师的胶州湾大桥(青岛海湾大桥)项目,2011年9月被美国《福布斯》评为“全球最佳桥梁”。2013年6月4日,第30届国际桥梁大会(IBC)向青岛胶州湾大桥颁发乔治·理查德森奖,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桥梁工程获得的最高国际奖项。
“以前青岛和黄岛之间,一直靠轮渡和环胶州湾高速公路相连。项目建设后将青、红、黄三岛便捷地联系在一起,青岛至黄岛陆路距离缩短30公里,搭建起大青岛拥湾发展的交通大动脉,并由此改变整个青岛市的城市架构。”邵新鹏回忆说,这座桥的建设难度极大,胶州湾冰冻期长达60天左右,年平均冻融循环50次;含盐度高达29.4‰~32.6‰,是国内其它跨海大桥海域含盐度的近2倍。建桥不仅受盐害、冻融、海雾、台风、暴雨、工业排放物等多重腐蚀环境的影响,还要受通航、航空要求的限制,三座航道桥的通航标准为1万吨轮船,航空限高为87.5米,因此桥面以上塔高、拉索布置的空间有限。另外,大桥的外观设计要与环境保持协调,大桥所处的海域是养殖、旅游重点区域,对建设、运营期间的环保要求也很高。
为此,来自全国各地的技术资源汇集到青岛,西安中交第一公路勘察院、西安华兴公路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长安大学校友等西安力量在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建设指挥部时就有7位长安大学的校友,西安中交第一公路勘察院的一单位做机电监理,西安华兴公路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做项目监理,还有很多来自西安的普通科技人员、施工人员,他们在各个岗位上为大桥建设挥洒着辛勤的汗水。”
成就
硬科技让胶州湾大桥
创造诸多世界第一
“如何才能理解新时代下的科技创新,硬科技才是最好的总结。”刚刚参加完在西安召开的第二届全球硬科技大会,邵新鹏对胶州湾大桥(青岛海湾大桥)的成功有了全新的理解,“我们不仅做到了技术硬、实力硬,更是做到了志气硬、精神硬。我们用科学工匠精神,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用专注坚守笃行、勇挑使命担当的科学意志,实现强国梦想。”邵新鹏介绍说,大桥建设之初就成立了专家委员会,依靠开拓创新,科学应用新结构,引进新工艺、新材料,建立了组织、技术、质量、安全、资金、廉政六大保障体系,保证了大桥建设的顺利进展——他们建立了国际领先的冰冻海域跨海大桥耐久性保障技术体系;世界首创水下无封底混凝土套箱技术;创新性提出了钢锚板式索塔锚固体系且首次采用,具有构造简单、传力明确、易于施工、便于后期检查和维护等优点;自防眩护栏及LED桥梁护栏灯节能环保为国内外首创;设计建造了世界首座独柱塔、分体式钢箱梁、中央索面空间缆索、四跨连续全钢结构的海上自锚式悬索桥结构。
由于在设计、施工及科研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2013年青岛胶州湾大桥被国际桥梁大会授予“乔治·理查德森”奖。获得发明专利26项;参编国家规范2部;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1等奖4项;省部级2等奖4项,大桥取得21项企业新记录。实现了“建设一流工程、创造一流成果、体现一流管理、培养一流人才”的目标。
感言
“现在的西安像是奔跑的少年”
这几年来,因为工作关系邵新鹏经常往返西安,每一次来西安都会有全新的感受,“现在的西安更像是一名奔跑的少年,在奔跑中不断前进,而且速度越来越快!”邵新鹏说,西安不仅在生态环境、宜居环境方面发生巨大变化,在行政效能、营商环境等方面也有了巨大提升,“如今的西安充满了机遇,迸发出无限活力,是所有创业者的机遇之城!”
邵新鹏说,西安在城市规划、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变化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了深入了解西安变化,我在曲江新区、高新区、浐灞都晨跑过,随处可见公园、绿地、水景,路面干净整洁,每个老百姓脸上都洋溢着幸福感和自豪感!”邵新鹏认为,西安的科技优势明显、产业要素具备、高校资源丰富、科研力量汇聚、产业链条完整,经过“三大革命”以及在市委、市政府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助推了本地资本形成,为产业融合、技术升级、城市更新等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
今年以来,得知西安正在以塑造“创新创业之都、全球硬科技之都、世界文化之都、世界旅游时尚之都、国际生态智慧宜居之都”的五都城市新形象为主要内容,不断加大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步伐,追赶超越步入新时代,迎来城市发展新机遇。西安的“烟头革命”“行政效能革命”、人才新政、西商大会、全球硬科技大会、国际马拉松大赛等新政、活动更是刷爆朋友圈,受到全国瞩目。邵新鹏也忍不住拍手称快:“这才是我心目中的西安,一个经济强、民生福、百姓富、环境优的城市,让人走了还想来,来了不想走!”
采访结束前,邵新鹏指着手机里“西安1至3季度的GDP挤进全国20强”的新闻表示,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指引下,在打造“全球硬科技之都”的努力下,西安一定会迎来发展的春天,大西安建设的飞速发展指日可待!
本版文/图除署名外记者杨明
新闻推荐
□金胶州/我爱金胶州/金胶州数字报通讯员李建国本报讯近日,“放心饮水慈善惠民”活动启动仪式在市残联举行,各镇办...
胶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胶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