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青岛港港口吞吐量3.6亿吨,居世界第七,集装箱1200万标箱,列世界前十;临港工业形成了临港石化产业、造船、海洋工程等产业集群;全国三分之一的海洋科技开发机构、三分之二的海洋科研人才、80%的涉海领域两院院士集聚于此……青岛在发展蓝色产业时,充分扬优成势,同时坚持产业化和高标准。
如今,在每个产业区和支撑点上,许多投资项目正热火朝天地展开。
3月2日,采访组来到位于青岛即墨市的鳌山海洋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示范区,海泉湾项目建设现场上,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的维景国际大酒店正在进行外装修,一个以海洋温泉为核心产品的综合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雏形初具。该项目总投资46亿元,一期工程预计7月份完工。
在距离海泉湾项目不远的温泉镇,国际会议会展博览中心规划恢宏大气,五一即可投入使用。中心由世界著名规划设计公司美国NBBJ规划设计,可承办大型国际、国内展览,提升了省内会展业接待功能的国际化标准。该项目区北侧水域,还有两个填海而建的中心岛,计划建设绿地公园。
据青岛日报《青岛蓝色经济强势崛起》文中报道,在位于胶南的董家口港区,各项工程正加快建设,原定三到五年的开港目标将提前实现。建成后整个港口主要以煤炭和铁矿石为主要货品,世界最大型船舶可自由进出港口,港口吞吐量预计可达3.7亿吨。
将目光延伸至青岛全市———
2010年,全年青岛海洋产业总产值预计达到1400亿元,实现增加值550亿元,海洋产业占GDP比重约为10%。
2月18日下午,在京举行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恳谈暨项目推介会上,青岛再次签下总投资335亿元的大单。
按照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总体规划框架,到2015年,全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初步实现建设成为我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聚集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的目标;
到2020年,全市蓝色经济区建设的规模和水平进一步提升,成为区域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中心、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海洋科研教育中心、国际滨海旅游度假中心和国际海上体育运动中心,成为充满活力、人与海洋和谐相处的特色典范城市。
一个蓝色的青岛,正以更加完美的姿势融入半岛的蓝色之中。
其实,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优势的坚持,或许才是青岛最具后发力的雄厚资本。
(本报青岛3月2日电)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 任东建张守军)今年以来,五莲县供销系统以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为动力,开展土地托管、统防统治、培育实训、农资配送、电子商务“五服务”活动,当好“五大员”,助农增收提效。开展...
即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即墨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