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靖
“这是我的联系方式,有问题可以随时打电话。”一个周二的上午,在青年路街道民情联络站,人大代表周艳萍将一张民情联系卡递给了一位前来反映问题的市民。当天上午,她和另一位人大代表李保文一起,同来访群众围坐一桌,悉心解答群众关心的各类热点难点问题。这是记者日前在我区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公开接待日看到的一幕,而这一活动,正是区人大常委会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人大常委会联系人大代表和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双联”工作。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是每一名人大代表的庄严承诺。为保障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责,去年3月份,区人大常委会建立了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制度,今年又在全区各级人大代表中开展了“察民情、纳民意、解民忧”主题实践活动,全面构建起了“双联”工作网络,架起了人大常委会与代表、代表与群众之间沟通交流的“高速路”和“连心桥”。
“双联”工作首要的是畅通联系渠道。我区确定每位常委会组成人员固定联系5名代表,通过上门走访、召开座谈会、邀请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等形式,保持与代表的经常性联系。每位人大代表固定联系6名群众,了解群众的愿望及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对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按程序向有关机关和组织反映。与此同时,我区还制作了印有代表姓名、单位、联系电话的代表联系卡,公布了代表值班表、接待时间,便于群众监督、联系和反映情况。全区相关媒体设立“双联”工作专栏,人大官方微博、微信也及时发布动态信息,增进人大代表与群众的互联互动,进一步提高了“双联”工作的参与度和实效性。
为保障“双联”工作有平台、有设施,各镇、街道积极行动,在条件成熟的选区建立首批联络点。截至目前,我区共建立民情联络站10处、民情联络点40处,并完善了相关制度及办公设施。每周二被定为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公开接待日,由两名人大代表和一名工作人员在民情联络站负责接待群众工作,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现场进行(下转二版①)(上接一版①)答复解释,并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与群众座谈交流,代表及时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由基层人大分类梳理,转交本级政府予以处理或区政府相关部门办理。
建立并固化联系是方式方法,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双联”工作的主旨所在。在代表固定联系的6名群众中,都有一名生活困难群众。王村镇万家村村民毕于永的妻子患尿毒症已有三年半的时间,每年光医疗费就需要3万余元,而这笔费用及全家的日常开支全靠毕于永一人打工承担,其家庭拮据状况可想而知。今年6月份,毕于永的女儿考上了大学,全家在高兴之余却又为每年5000元的学费犯了难。固定联系毕于永的人大代表在了解情况后,积极为其联系相关部门申请大病救助,并自掏腰包接济这个境况窘迫的家庭。“多亏有人大代表来联系我们老百姓,要不然这些事我都不知道去哪办,真的非常感谢他们。”毕于永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人大代表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职务、一项使命、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区人大常委会的统一组织下,全区510名各级人大代表全部参与到“双联”工作中,轮流到民情联络站、联络点接待群众,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意愿,为群众排忧解难,真正发挥了人大代表作为人民群众的“代言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双联”联出了民声、民意,联出了和谐、稳定,打通了人大代表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如此便民惠民的创新之举,群众能不点赞?
新闻推荐
...
即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即墨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