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一大早,考察团成员来到威海市城管办考察学习城市管理信息化工作。考察团成员仔细看、认真听、深入思、热烈议,大家在比较中拓展视野,在思索中碰击出新的城市建设理念:环境也是生产力,环境也是竞争力,环境也能创造效益。
直击 信息采集员
大街小巷“拍问题”
考察中,市委副书记、市长孙永红不时和考察团成员交流,认为城市管理工作关键在于抓落实。大家感到,胶州的城市乃至小城镇管理工作必须有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理念,扎实工作,学威海就是要学习他们工作思路新、干事有激情、落实有措施。要学人之长,扬己之长,坚定决心,增强信心,把此次考察成果转化为加快发展的动力。
威海的城市管理方法令人瞩目,威海的城市管理抓落实力度令人深思。在省内大多数城市,城市管理往往主要是靠上街巡查,但城管队伍数量有限,一片区域一天只能巡查一到两次。城市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可以让管理者在办公室就能每20分钟对全部区域做一次巡检。发现问题后,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地图窗口,快速定位并通知相关街道办事处及时处理,并直接监看处理情况。在威海环翠区,这样的城市管理高清数字摄像头共有2500个,基本覆盖到了全区所有的街道和村镇。通过这个系统他们每个月处置的案件达到了一万两千多件,有效提升了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同时对农村环境的长效监管、社会治安、森林防火、防汛防洪都起到了有效的补充作用。
“如何将城市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并收集上来?”“如何以最快的速度予以解决?”“如何形成多部门联动的快速反应机制?”考察团成员边看边问边思,对威海城市管理信息化工作保持浓厚兴趣。
在威海市区,有120余名活跃在大街小巷的信息采集员,他们的任务就是给城市管理“把脉”。哪里有问题,他们就把镜头聚焦哪里,对时间、地点、问题进行详细描述,然后将图文结合的信息传送到城市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遇到城管案件时,他们会将案件传输到城市综合管理指挥中心,受理员受理案件后提交值班长,值班长立案后转给派遣员,由派遣员派遣至相关部门解决问题,实现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
通过现代化的手段,一个个城市管理问题及时化解,全区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1071个“电子眼”密切监控辖区动态;120余名信息采集员寻找城市“不和谐音符”并针对问题督促相关部门整改落实;坐镇指挥中心,就能实时掌握辖区街面管理情况,一张街头小广告、一处路面破损都会及时收集上来,并以最快速度得到解决。
解读 人在格中走
事在网中办
威海城市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将城市划分为2700个管理单元网格,标定城市管理部件47万个,所有城市部件都有了“身份证”,城市管理精细化有了长效机制。城市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明确界定了各职能部门的责任和分工,用一个个网格精细落实任务,实现了城市管理问题全时段、全覆盖、高效率、高标准处置。
目前威海市城市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一期管理范围覆盖市中心区、高区和经区建成区,以及环翠区孙家疃镇、温泉镇、
(下转第二版)(上承第一版)
张村镇中心建成区,面积约99平方公里。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城市管理形成了现场主动发现问题、现场处理、现场检验的精准高效处理机制,变以往的集中突击、大修大改为现在的常态管理、循序渐进,群众满意度大幅度提升。城市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理顺体制,成功实现了与3个区级指挥中心、30个市属职能部门、33个区属职能单位的并网,降低了城市管理的协调成本,改变了管理部门相互扯皮、盲目管理等弊病,人力物力得到高效利用。
感言 关键在于抓落实
仔细听、认真看、虚心学。从威海的城市管理中,考察团成员明确了标杆,看到了方向。威海的做法说不上“新”,但绝对称得上“实”。如何更好发挥网格员在环境整治中的信息采集作用、如何部门联动形成发现和高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形成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这些问题的指向都是“抓落实”。只要我们以钉钉子的精神抓落实,“一锤接着一锤敲”,就一定会让胶州的城市管理工作跃上一个新台阶。
(刘德刚)
新闻推荐
...
即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即墨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