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伟
凤凰山上,风景如画。“你看,村北的这条道路直通大道,百姓出行方便了。”山头村党支部书记崔建华指着眼前平坦的水泥路对记者说,以前村里是经济薄弱村,道路不通更是阻碍了凤凰山旅游的开发利用,空有“宝山”而基础设施薄弱,但自从村里新修路、村容村貌发生巨大变化后,凤凰山上引“凤”来,今年来村里谈项目的人多了起来。
作为贫困村,山头村的改变来自于我区扶贫工作的精准发力。近年来,我区立足长远,扶贫方式逐步转向“精确滴灌”,避免“花架子”,更多在扶观念、扶能力、扶产业等方面下硬功夫、苦功夫,合理安排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恢复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并进村指导、入户帮扶,找问题、破难题。
“以前是我们群众有事到处找干部,有时候找两三回都找不着。真恼火!现在好了,只要我们动动嘴,干部就会主动上门来帮我们办事!”今年70岁的赵大娘感慨万千,“镇上也经常对我们贫困户嘘寒问暖,现在机关干部成了自己的小棉袄啦。”原来,为加大扶贫力度,促进***,王村镇开始实施扶贫“4+1”工程,让扶贫工作更精准,更接“地气”。“精确识别是***的重要前提,扶贫工作要到村到户。信息化、动态化管理,为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干部入村让数据更清晰,让扶贫更精准。”区农业局局长梅立勇说道,希望通过这些契合当地发展实情的产业和项目,有效破解产业扶贫精准“落地”难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贫困村“输血”不如帮贫困村实现“造血”功能。目前,我区共有6660名贫困户,其中5289人无劳动能力,占到了总数的80%以上。立足现状,在新一轮扶贫工作中,我区通过基础设施帮扶、重点项目支持等一系列措施,让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脱贫致富。
群众“点菜”兴产业,“扶上马”更要“送一程”。在解家村村委办公室里,村书记解成洪正在与区农业局的工作人员对扶贫项目蔬菜大棚进行着规划与协商。“你看,这里就是我们将来要建的蔬菜大棚。”解成洪对记者说,作为解家村的扶贫项目,蔬菜大棚的种植采取由村集体代理运营的模式,将实现贫困户与贫困村的“共赢”。“将来纯收入的70%将分给各贫困户,20%的资金将用于种植基地的发展,剩下的10%将作为村集体的收益,从而实现共同脱贫。”记者算了一笔账,该村40户100多人,每年将平均获得300—500元的收入。
就在离村委不远的田地里,青贮池已经开始启用了。看到这个青贮池,村民们早已笑得合不拢嘴,用村民的话来说,这是政府为贫困村“造血”。原来,今年以来,区农业局把秸秆转化利用工程与扶贫工作相结合,将青贮池建在了贫困村,以提高村里的集体收入。“这个青贮池投资20万元,村里可以把储存的秸秆卖钱,变成村集体收入。”区农业局工作人员介绍道,这个项目给村里带来了集体收入,也提供了就业机会,让贫困村有了长久发展的底气。
新闻推荐
——区工商局驻村第一书记帮平楼村吃上放心水、用上摄像头为群众多办实事
...
即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即墨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