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 即墨新闻 胶州新闻 平度新闻 莱西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青岛市 > 即墨新闻 > 正文

“网红”婆婆“柳腔迷”

来源:青岛早报 2018-12-17 06:31   https://www.yybnet.net/

“妈,快看,您成网红了!您的柳腔小视频瞬间刷屏了! ”

我把手机举到婆婆眼前,一边划拉着页面给她看,一边夸张地解说着。 “有夸您唱得好,有腔有韵的;有夸您有精神气的;有夸您热爱生活的……”

婆婆看着刷爆朋友圈的小视频,开怀大笑。

婆婆今年七十岁,声音洪亮,爱说笑。耳不聋眼不花背不驼,有个最大的爱好就是痴迷柳腔。

婆婆有个外号叫“柳腔迷”。《小姑贤》《卷席筒》《赵美蓉观灯》《秦香莲》《姊妹易嫁》《墙头记》《孟姜女》诸如此类,每一出每一折,每一个角儿,每一句台词烂熟于胸,信手拈来,张口就来。这不,八月十五吃团圆饭,大家撺掇着婆婆唱一段。喝了一杯即墨老酒微醺的婆婆不经劝,兴致大好就唱了一折《赵美蓉观灯》,“相公俊巾头上戴,可体的兰衫穿身中。腰系丝绦双垂穗,云袜镶鞋二足登……”悠扬婉转起承转合的煞是中听,儿子媳妇孙子齐鼓掌。我顺手录了一段小视频,本来想发到家族群里,没想到手一抖发进了朋友圈。这一石激起千层浪,点赞的就像那股票飙红一样,一片一片的。大家纷纷转发,慨叹着敬佩着这样一位乐观开朗的老人。

婆婆对柳腔的情缘源远流长。还是大集体的时候,村里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天亮到地里干活,黑天就睡觉。唯一的动静就是村委的大喇叭头。大队在喇叭头上广播:“社员同志们……”下完通知,就会放一段柳腔。这时整个村庄都会暂时安静下来,婆婆会放下手中的一切活计,坐在炕沿上,静静地听,默默地记,听完了,基本上也能唱出来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八十年代初,土地开始承包给个人,老百姓的劳动积极性给调动起来,家家户户囤满仓满。头脑灵活的人还做起了买卖,人们的手中有了闲钱。大队有了富余的钱,就在冬天粮食都入库的时候拿出一部分钱,在场院里搭起戏台,请来柳腔戏班子连唱三天大戏。在当时这在农村是一件大事,四村八疃的都骚动起来,一起去投奔唱大戏村的亲戚。年轻的小媳妇穿着大花袄,小花被里包着睡着香甜的宝宝,后面跟着头发难得收拾得油光锃亮的新鲜女婿;老头子推着独轮车,一侧扁篓里堆着被褥枕头,红包袱里带着几锅口暄软的大馒头,另一侧坐着老太太。老头子老太太露着豁牙的嘴,一路和来往的街坊邻居“老哥,老嫂子”长一声短一声地吆喝着,浩浩荡荡出发了。乡间的小路上密密麻麻走动着谈笑风生的男男女女,好像候鸟大迁徙,四面八方涌向唱大戏的村庄。

婆婆带着俩孩子坐在早占好的戏台正前方,听得如痴如醉,边听边和身边的人议论着。什么庄稼收成,公婆孩子,家庭琐碎,都抛身后去了,眼里嘴里心里全是柳腔。

动心的曲子能绕梁三日不绝于耳,让人不知肉味。婆婆听完戏,人是回来了,魂还留在戏台子上。每天念叨着戏里故事,戏子的扮相唱腔,自己也时时口不离曲。兴致上来,家里人跟她说句话,她都会兰花指一伸,用柳腔有腔有韵地应上一声。

后来有了录音机,婆婆就让老公到新华书店买来全部的柳腔磁带,每天听磁带,跟着唱。有了CD唱片后,老公给她置办了一套音响,只要她在家里,咿咿呀呀的戏曲声就飘满了每个房间。后来觉得在家里听戏不过瘾,干脆一张罗把音响搬到村委办公室。由村委出面,以我公婆为首,成立了一支锣鼓队。每到农闲时节晚饭后,村委前聚集一大群人,音响音量放到最大,传统的调子走街串巷响彻街头巷尾。老头子敲锣打鼓,老头老太太们要么扭秧歌,要么就是婆婆来一段或委婉或悲切的柳腔,年轻的媳妇就跳时髦的广场舞,自得其乐,喜气洋洋。

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柳腔这种带着浓郁地方色彩的乡土文化营养着老一辈人的贫瘠的心灵,心满意足地一代代繁衍生息!

新闻推荐

即墨建成100处中心卫生室 服务网络全覆盖 惠及群众百万人

□本报记者张晓帆本报通讯员史爱峰孙丽娜“原来去趟区人民医院要50多公里,距离最近的镇卫生院也要12公...

即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即墨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网红”婆婆“柳腔迷”)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