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女是2007年春天出生的,据说那一年是60年一个轮回的金猪年,所以我们总喜欢喊她“小猪”。
“小猪”要回“自己家”
由于我和她爸爸工作的原因,“小猪”从小便在乡下的姥姥家长大。姥姥家依山傍海,山清水秀。春天,“小猪”会跟着姥姥一起到野外挖野菜;海边退潮时,“小猪”又会和姥爷一起到海滩上挖蛤蜊,钓蛏子。“小猪”喜欢春天绿油油的小草,喜欢田野里美丽的小花,更喜欢赤着脚在沙滩上奔跑,像风一样的女子。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养成了“小猪”自由洒脱的性格。“小猪”三岁半了,爸爸妈妈从乡下接她回城里上幼儿园。却发现她与身边的小朋友有些不合群。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语言沟通方面。可能是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原因吧。别人都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而“小猪”和小朋友们说话,张口就是带着海蛎子味的土话。有些小朋友听不明白,有些小朋友还故意模仿她说话,这让“小猪”心里很不舒服,直接导致她不愿与身边的人交流,经常一个人孤零零地呆在角落里。
其实,在姥姥家的时候,“小猪”是一个爱说爱笑的小女孩,喜欢和姥姥聊天,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耍。可是,如今在幼儿园,“小猪”变得越来越内向,越来越不愿意说话,也不愿意和老师与小朋友们交流。时间久了,她便不愿意去幼儿园,总是问:“妈妈,我什么时候回姥姥家啊?”“妈妈,我想回俺家。”在“小猪”的心目中,农村的姥姥家是她从小长大,熟悉的地方,那才是她自己真正的家。
我们也发现了这个问题,经过数次沟通疏导以后,也不太起效果,“小猪”依然不愿意去幼儿园,依然固执地要回“自己的家”。当时,同事们纷纷劝我说,小孩上幼儿园都会这样,有一个过程,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她自然而然地就能适应了。可是我没有听这些劝告。在我看来,如果小孩儿不喜欢去幼儿园,强制她去,只会让她感到痛苦。面对这种情况,我和“小猪”爸爸讨论了几次,最终决定,把“小猪”送回老家一段时间,让她回到从小长大的地方,回去再调整一下,让她有个缓冲的过程。
在老家的这段时间,我们几乎每天都回去陪伴“小猪”。为了纠正她的口音问题,我首先想到了清朝学者车万育著的《声律启蒙》和李渔的《笠翁对韵》。“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雁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这个是流传最为广泛的古代的儿童启蒙教材。这两本著作按韵排列,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对仗工整,平仄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我每天带领“小猪”一起学习和诵读。虽然有些内容在她这个年龄还不能理解,但是熟读这些语句后,在潜移默化中掌握音韵格律,自然地领会了发音的标准。慢慢地,“小猪”居然喜欢上了这些古诗古韵,发音也越来越标准了。平时在家,我和爸爸也是改用普通话和“小猪”交流。虽然姥姥和姥爷改不了自己的方言土语,但是慢慢的,“小猪”会用普通话和方言,在爸爸妈妈和姥姥姥爷中自由切换了。
“小猪”爱上古诗词
语言的问题解决了,其次就是“小猪”的心理问题了。我们告诉她,小朋友长大了,不能总是呆在老家,也要回到爸爸妈妈身边,要到更好的环境中去,接受良好的教育。也要和更多的小朋友一起学习新的知识。“小猪”点点头,似乎是听懂了,又似乎是没听懂。但令我十分欣慰的是,她已经很愉快地答应爸爸妈妈,一起回城里上幼儿园了。当再次回到幼儿园的时候,“小猪”像换了个人似的,能够愉快地跟小朋友一起玩耍,虽然普通话还是有些不太标准,但是她现在有自信了,能很快融入到小朋友的中间去了,再也不是以前那个躲在角落里羞羞答答不愿意说话的小姑娘了。“小猪”算是属于聪明伶俐的那种小孩,所以在她很小的时候我便教她认字。我教她不是用那种非常枯燥的识字卡片,以填鸭的方式强行灌输,那样,会让她觉得是在完成一项任务,产生一种抵触心理。如果换一种方式,就会引起她的兴趣。比如,每次喝奶前,我都会指着奶盒包装上的字,告诉她这两个字是“牛奶”;在小区散步,看到指路牌,我会耐心地教她这两个字是“出口”;走在路上,我会给她指点路边门头上的字是“蛋糕房”,那四个字是“新华书店”;还有那边是她最喜爱的“超市”。每当看故事或古诗时,我会边念边用手指指着相对应的汉字,让她跟着我手指的移动诵读。慢慢的,闺女也养成一种习惯,看书时必须用小手指指着字一个一个地念,短短一年的时间,闺女便认识了近千字。当她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汉字的王国时,便开始对身边的方块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走在路上看到汉字,自己总会嘟嘟囔囔地念一下。当然也会念错别字,成为“白字大王”。其中也闹了不少的笑话,比如“小朋友”就念成“小月皮”;金兀术她会念成“金尤术”。直到现在,每每提及儿时趣事,自己也会哈哈大笑。经历过这次不上幼儿园的风波以后呢,小猪还有一个最大的收获,就是通过学习《笠翁对韵》和《声律启蒙》,爱上了中国的古诗词。我开始教她一些适合小孩子诵读的经典,比如朗朗上口的《弟子规》、《三字经》和《千字文》等等,还有工整对韵的《声律启蒙》以及一些经典《唐诗宋词》。
在这种熏陶下,“小猪”把诗词当成她生活的一部分。我和她爸爸也把诗词融入在日常生活当中,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引导孩子喜欢诗词,喜欢我们的中华国学文化。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从楚辞、汉乐府、到唐诗宋词,这么多可以去学习和聆听的优美文字。我认为许多诗词并不是需要小时候完全理解才去背诵,等到长大了以后,能完全理解的时候,再去背诵已经晚了,所以小的时候打下良好的国学基础,是很有必要的。“小猪”4岁开始背诗,与其说是背诗,不如说成是听诗。我把一些经典诗词下载下来,用播放器播放。现在小猪已经养成一种习惯,回到家便打开播放器,或者唐诗,或者宋词,也或者是汉乐府和古文。把这种诵读当成一个背景音乐,自然而然地去聆听和享受古诗词所带来的美好意境。一年级时,“小猪”同学便把小学阶段的近200首古诗背熟,现在,她已经背诵了许多长篇,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还有《春江花月夜》、《岳阳楼记》和《桃花源记》等等一些经典古文。在此期间,“小猪”从来没有把背诵诗词当成一种负担,而是乐在其中。车上、床上、厕上都已经成为她聆听诗词的地方,我笑称古有北宋欧阳修看书“三上”,今有“小猪”同学听诗“三上”。
当别的小朋友都在看《跑男》,追星的时候,“小猪”同学却喜欢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追的是李白、杜甫和白居易这些“古星”。“小猪”几乎每期必看,而且是反复观看,有时还跟着主持人的问题抢答。“小猪”说一定要努力,争取在读初中以前也参加一回《中华好诗词》,也要当一次“诗词小达人”。也许有人会问,背那么多的诗词有什么用啊,考试又不考,也不加分。但是我感觉,背诗词,懂诗词的小孩是最美的,那是一种自身散发出来的优雅,也是一种内涵。
6岁时,闺女和姥姥一起上山挖野菜,看到小池塘里,碧绿的浮萍被划开一道痕迹,她会自然而然地吟岀“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稍微大一点时,爬上高山,她便会对着山下振臂高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现在,看着夕阳中的彩霞,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鸟,她会豪情壮志、酣畅淋漓地吟诵岀“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在学校,偶尔和同学有些小分歧,“小猪”同学也会有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铮铮铁骨。
不过一会儿,她又会学习李白的那种“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潇洒和豁达,以诗仙这种豪迈的方式来慰藉自己,好吧!不和你们计较了。
看来,古诗还能化解矛盾,增进同学感情呢!
其实,孩子小的时候,在家庭中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他们就会在潜移默化间爱上古诗词,爱上这些传统文化。真心希望这些五千年的文化瑰宝,能伴随孩子们的一生。
家是一个快乐的港湾
对于学习方面,我们对“小猪”的要求不是很高,从来不给她报任何学习辅导班,从来不主动给她加作业,也没有要求她必须拔尖儿,我想让“小猪”有更多的时间做她想做的事,可以自由追求她喜欢的兴趣爱好。周末,我们会带她去亲近大自然,带她去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参加市里组织的小记者活动……
我和她爸爸信奉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绝不逆水行舟。”很多熟悉我们的人都说我们有些溺爱孩子,但在我看来,孩子自由成长比什么都重要。所以,我并不在意别人的说法。让我们欣喜的是,“小猪”并没有被我们宠坏,她学习成绩不错,在班里一直保持前几名。最让爸爸妈妈感到高兴的是,她还是一个懂礼貌、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小孩儿。
有人会说,“小猪”天生比别人聪明,但我不认同这种说法,因为我知道,“小猪”可能是启蒙教育做得比较早,认字比较多,阅读量比较大,所以知识面比较广。对她的教育,我们只是尊重她的兴趣,给她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她像一株野草一样,在广袤的田野里,自由的、茁壮的生长。在我们看来,家就是一个快乐的港湾,爸爸和妈妈有义务让孩子在这个港湾里快乐、自由的成长。(青岛市即墨区李辉)
新闻推荐
文/图半岛记者王永端多年前,还依靠自行车出行的农民,不敢想像依靠党和政府引导,他们不仅住上了空调房还有了私家轿车...
即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即墨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