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有俩小青岛琴岛得名取其形
沿着长长的大坝向前行走,很快就看到了一个长方形石碑,上面书有“小青岛”三个大字。这是山东省政府2012年12月立,鲜红的字迹在绿色的草坪和苍翠的青松下愈加显眼。继续前行20米左右,右边还有一个竖石碑,上面亦书“小青岛”三字。
那么,小青岛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先有“小青岛”还是先有“青岛”?
其实,小青岛曾经有两个!
“明代万历六年(1578年),即墨知县许铤在《地方事宜议》论及去即墨可居人之海岛时,记有青岛之名,今称三平岛,在田横岛北5公里处,距陆地2.3公里,岛上有耕地70余亩,还有一口可供30人饮用的水井,三平岛原名青岛,因草木葳蕤、铺青叠翠而得名”,这是文史专家侯文程先生1996年所著的《古今两个小青岛》一文中所写,根据侯文程先生记述:“元、明两代,现今为三平岛的小青岛,知名度高于今前海之小青岛。元代定都北京后,便开辟了一条由江淮到天津的海上运粮航线,青岛海域便成了南北航运的必经之途,三平岛作为校正航向和避风之处而名列海图”。
显然,元明时期一提到青岛,指的就是今即墨三平岛。侯文程先生认为:今日的小青岛登上历史舞台应该是在200多年前,最早记载它的是《灵山卫志》。随着胶州湾海运的繁荣,“经年累月进出这个海湾的船民们,依据青岛近海几个岛屿所呈现的五颜六色,分别给它们起了名字。惟前海之小岛,青翠茏葱、光鲜澄目故名青岛,后来的青岛村、青岛河、青岛山、青岛口乃至青岛市等名称,皆由此派生出来”。
后来,因为市区的“青岛”与青岛市重名,故改称为“小青岛”。而即墨的“青岛”,也不得不改名。该岛退潮时,岛民可以在海岛之间行走,但是海水一旦涨潮,三平岛就会海水分隔变成三个小岛,为大岛、二岛和三岛,因三个海岛海拔不高,地势平坦,所以在1984年海岛普查时,正式定名为“三平岛”。
就这样,“青岛”的名字一再易主。然而,青岛的名字是什么时候来到市区的呢?据《青岛城市民俗》中称,应该先有小青岛,后有青岛,“‘青岛’这个名字自明代开始便从海中逐渐移向了陆地,当时在‘青岛’对岸的陆地上有一个村庄的名字就被称为青岛村,其周围的海湾名、河流名、山名等名字基本都是以‘青岛’二字来命名”。对此,青岛文史学者王铎先生曾向半岛记者提出过一个看法:“我个人认为,先有青岛村,后有小青岛。名字是人起的,人来了,才给周围的岛屿、山川等起名,才有后来的小青岛、青岛山、青岛湾”。
不过,“小青岛”也有好几个名字。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可以看到各种史料都在小青岛后面注明了“琴岛”的名字。那么,“琴岛”“琴岗”“琴屿”这些名字又是怎么来的?
据《琴岛诗话》记载:青岛之所以取名琴岛,是因为“取其山如琴,水如弦,清风徐来,波音铮铮如琴声之故”。青岛的第一本章回体“谴责小说”《桃源梦》中,也有关于琴岛的描述;《海道图说》书中也把小青岛称做“琴头镇”。这些经典著作的流传,使得琴岛作为小青岛的别称名号广为称颂,并一直沿用至今。
文/图半岛记者张文艳(历史照片除外)
“小青岛”是青岛市民熟悉的小岛,由于1941年建筑了连接陆地的防浪堤坝,人们甚至不再将其作为一个岛屿看待,而是青岛的景点——小青岛公园。其实,翻看老照片和各种记载,都能看到小青岛孤独的“身影”,以及它的传奇经历。本期探岛之旅,我们来到小青岛,感受小岛风光旖旎的魅力,回顾它与青岛命运休戚相关的沧桑经历。
琴屿飘灯,泛舟海中
高高的石阶下,一块石碑赫然写着“琴屿飘灯”四个大字,是的,这就是著名的“青岛十景”之一。沿着石阶仰望,灯塔高耸入空,白色、纯净,不敢发出声响。著名作家郑振铎称“琴屿飘灯”一景的妙处在:“海面上时明时暗的红灯,如同乘舟于海上”。登临高处,远近山水相连,妙如画卷。夜晚明月当空,塔上红灯与栈桥灯光浮动在碧波之,使人恍如置身仙境。
小青岛灯塔已经成为青岛的标志之一,百年来,很多商标都采用它的倩影。
郁达夫由上海乘船来青岛,他在海上见到:“……白的灯台,红的屋瓦,弯曲的海岸,点点的近岛遥山,就竞相上到视线里来了,这就是青岛。”这里的“白的灯台”,就是指小青岛上的白色灯塔。
它诞生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此时的青岛被德国借口巨野教案,占据了三年。他们不仅将青岛的路全部取德国名字,还将小青岛更名为“阿克那岛”。据青岛市南区档案馆称,在胶州湾内的港口未建成前,城市发展所需的物资多通过海路运输,从青岛湾转卸小船,再由栈桥西侧海岸抢滩登陆。“1900年冬,港务部门在小青岛上设立了两盏绿色的灯光,用来为靠泊的航船指引锚地;1904年,又在岛上建造了一座永久性的导航灯塔。由政府建筑师埃瓦德·帕布斯特设计的灯塔为八角形,白色石灰岩砌成的塔高12.5米,分上下两层,塔顶部装有一盏乙炔气灯,每3秒钟闪红光一次,天气晴朗时,可以在4海里外看到”。
然而,与青岛的沧桑命运同步,1914年日德战争爆发,两大列强为了争夺中国的国土,将青岛这片美丽的土地化为片片瓦砾,小青岛灯塔随即被德军自行破坏。青岛被日本侵占,入夜后曾经红光闪烁的灯塔也和失去电力的城市一样,陷入无边的黑暗。
据《小青岛》(摘自《青岛胜迹集萃》)中记载,修复后的灯塔是在1915年7月17日启用的。1921年,灯塔的照明设备更新为先进的五级亮度屈光射线灯,每5秒闪红光一次,天气晴朗时,可以在15海里外看到。20世纪30年代,随着青岛城市地位和形象的提升,小青岛灯塔也逐步成为这座年轻城市中的标志性景观。
1933年《青岛指南》载:“每当月映波心,塔影倒垂。宛如西子湖畔雷峰夕照,景致之佳,可想而见。”作家柯灵在《岛国新秋——青岛印象之一》中也写道:“蓝天变成黑天,碧海变成墨海,小青岛上的灯塔在黑暗里明灭”。小青岛的灯塔每晚以间歇红灯为航船导航,诗人、翻译家卞之琳也感慨说:“入夜之后小青岛灯塔上的红灯,一闪一闪,给人以诗的遐想。”
所以,陈述斋为此专门作诗云:
领略青山不在多,水中一岛小似螺。
云鬓别有飘萧态,似向风前浴晚波。
白色灯塔发出的红色光柱,交互炫斓于波光之上,慢慢飘向远方,令人神往。每当夜幕低垂,灯影波光形成青岛一景——“琴屿飘灯”。1936年评选出的“青岛十景”中,“琴屿飘灯”成功入选。1963年,灯塔进行大修和设备更新,塔上安装了一支直径500毫米旋转式牛眼透镜,并用电力驱动发光,射程为12海里。
1997年,小青岛灯塔再次大修,原有透镜退役,存于秦皇岛的中国航标博物馆展出。2006年5月26日,国务院批准小青岛灯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的小青岛灯塔已是青岛前海旅游线上必不可少的重要景点。
百余年来,灯塔给小青岛带来了生命,也注入了灵性,明灭的灯光,如生动的语言,交汇于波光之上,让这座小岛熠熠生辉。
新闻推荐
她,是高墙内绽放的铿锵玫瑰 青岛公安第二看守所主任科员王珊爱岗敬业十年如一日
王珊要定时巡视,经常需要去做护工。(受访者供图)半岛记者孙桂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省委宣...
即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即墨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