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一把他的左小腿和脚露出来,就散发出一股浓重的腐烂恶臭味。他的小腿和脚都肿了好几圈,皮肤已经溃烂、流脓……
临沂市蒙阴县界牌镇司家庄村的这位老人今年 69岁,叫吕继才 ,老人的病并不是怪病,而是静脉曲张 ,也算得上是一种常见病,之所以发展到如此地步,是因为多年来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虽然老人有两个儿子,但是老人说 ,在自己病情严重的这几年里,这两个儿子没有一个登过一次门,也没有一个孩子给过一分钱 。现在,老人的生活异常艰苦,每天只吃煎饼,没有菜。老人说 ,他们的生活就靠他的老伴,一个65岁的老太太种3亩地维持。另外,他们还喂了两只山羊。老人说 ,等羊长大了,卖两个钱,偿还赊面粉欠下的账……
◎市民报料 老人的腿都烂了,儿子不管不问
近日,本报热线接到了市民王女士的电话。她说,在临沂的一个山村有一个老人左腿腐烂,不能走路,他的两个儿子不管不问,老人现在吃糠咽菜,生活艰难。另外,在这个山村,很多年轻人不管老人生活多么艰难,他们都不管不问……
记者随后再联系上王女士时,她介绍,她所说的山村是临沂市蒙阴县界牌镇司家庄村。她说,她是在2010年春节到这个村走亲戚时发现这种不好现象的。“其中有一个最具代表性的老人,他叫吕继才,今年70岁左右吧,现在腿已经流血化脓了,也没有钱医治,他的两个儿子都还过得不错,可是没有一个儿子带老人看病,好像老人跟他们没有关系一样。”王女士说,吕大爷年轻时非常能干,给两个儿子盖起了大瓦房,娶上了媳妇,现在年老体迈,身染重病,他的儿子却都漠视不管。
说起原因,王女士说,在这个山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只顾自己的生活,而很少管、甚至不管老人,吕大爷的儿媳甚至这样对老人说,“你们年轻时也是这样对待老人的,以前你们怎么对老人,现在我就怎么对你们”。
“都说养儿防老,儿子赡养老人是最基本的社会道德,也是法定义务,不知道这个山村不赡养老人的情况为何这么严重。”王女士说,希望记者能了解一下情况,唤醒这些年轻人的良知,让他们家的老人能安享幸福晚年。
◎记者探访 老人的境况果然非常凄惨
3月5日一大早,记者踏上了从青岛前往临沂的长途客车。
到达蒙阴县城以后,记者找了一辆出租车,赶赴界牌镇。出租车司机杨师傅告诉记者,从县城到司家庄村大概有30公里的路程,“碰巧了,我就是司家庄村的,你说的吕继才是在苗家沟,他们那个自然村在行政上属于司家庄村大队,他们只是一个生产队,归司家庄村大队管。”杨师傅说,虽然是一个大队的,但是他们毕竟不是一个自然村的,对吕继才家的情况他也不是非常了解,只知道他腿不好,儿子都不管。
家里能吃的只有十几斤面粉
由于司机对路况非常了解,记者很快就到达了司家庄村。“过了司家庄村就没有水泥路了,全部是狭窄崎岖的土路,苗家沟还在里边,离司家庄村大概有一里多地。”杨师傅说。到了苗家沟后,由于全是羊肠小路,车也不能再继续前行。“下车吧,我带你到吕继才家去。”杨师傅说着把车熄了火。村里的路像迷宫一样,记者紧跟着杨师傅,来到了一座破旧的院落前。
院子的门是用几片木板钉起来的栅栏 ,院墙是用零零碎碎的石块垒起来的,吕大爷住在几间老旧的瓦房里。听到院里有动静,一个披着破旧大衣的老人推开了房门。记者看到他正在门口坐着,跟前放着一个没有栽花的花盆。
进门后,记者发现屋里收拾得还算干净 ,只是家徒四壁,没有任何家电,没有像样的家具。屋里零零散散地放着一个煤炉、一口水缸和一些炊具,一张老式方桌上放着两副碗筷,只是没有看到任何食物。要说是能吃的东西,记者只在他屋里看到了一小桶油,还有大概十几斤面粉。
一裸露左腿,就散发出腐臭味
记者说明来意后,老人说,他就是吕继才,今年69岁。当记者提及他的腿不好时,吕大爷主动脱下了左脚的鞋子。他穿的是一双手工缝制的棉鞋,右脚上的鞋还正常,左脚的鞋面从正中央被剪开。他脱下左脚的鞋子后,记者看到了他穿的“袜子”,那是一个红色的塑料袋。脱下那个红色的塑料袋后,场面惨不忍睹。随着,吕大爷把盛着些许液体的红色塑料袋放在一边,一股浓重的腐臭味道也散发了出来。吕大爷说,他的脚病变成这样已经两年多了,每天都会流出很多脓血,所以,他就把一个塑料袋套在了脚上。
吕大爷的脚腕处病变得最严重,周围的皮肤已经完全溃烂。脚已经面目全非,肿了好几圈,皮肤也完全溃烂 。小腿肚下边的部分甚至看到裸露在外面的肌肉。小腿肚和小腿肚上边的部分,虽然皮肤还没有溃烂,但是皮肤已经病变成了紫色,还有黑色的斑点,仿佛一碰就会淌出脓血。
“快捂上吧,太冷了。”记者忙对吕大爷说。
“没事,不冷,感觉不到了。”吕大爷说,他的病也不是什么怪病,是静脉曲张,只是现在恶化得太严重了,“我已经三年没出门了,每天老伴就把我从床上搀扶到门前坐着,她怕我冻着,就找来了这个花盆,让我烧木材取暖。”
◎专家遥诊 老人的病其实还能治好
老人的病情看起来已经非常严重,为了弄清楚老人的病还能不能治愈,记者咨询了专门治疗静脉曲张的北京荣军医院的专家 。在看到了记者给他发过去的患者图片后,这家医院的罗医生明确告诉记者,吕继才老人的病仍然可以治愈。
罗医生说,从老人现在的情况来看,病情是很严重的,这种情况长期下去,最易导致组织坏死,应及早对症治疗,不能再延误病情。
对于静脉曲张这种病,罗医生解释说,静脉曲张的初期,主要是下肢血液循环不好,如果初期没有予以重视随着病程的延长会逐渐加重,“静脉曲张是血管病变导致的,只有下肢血液循环通畅后才能从根本上治愈”。
当记者问及如果治疗需要花费多少钱时,罗医生说,这得看用药量,因为用药的剂量必须严格按每个人的具体病情而定,根据病情程度,具体药量,才知道具体费用,一个疗程大约1200~2600元左右,一个月为一个疗程。这个疗程的长短主要是根据病情的轻重和患者的个体差异而不同,完全康复一般需要2个疗程左右。
◎老人讲述 离俺家不足300米,俩儿子3年没登门
静脉曲张,这应该算是一种常见病,为何能恶化到这个程度?面对记者的问题,吕大爷说,这是十几年来没有得到有效治疗导致的——
病情延误,致惨不忍睹
我得这个病有十几年了,开始的时候只是在夜里经常抽筋,后来腿上就能看到黑色的包,大概在5年前,包开始溃烂 ,那时我的行动就受到了影响。4年前,我腿上开始流脓,不能再行动了,老伴就把我带到了医院。那时,医院告诉我说得做手术。可是,我老伴让我的儿子去照顾我的时候,老大在家也不去,老二出去打工了,只有我的二儿媳妇到医院去了。
虽然我的二儿媳妇不同意我做手术,但是在我的坚持下,还是做了,当时医生把我左腿腐烂的肉割了下来,把右腿上的肉移植了过去。那次手术一共花了5000多元,其中有我的4000多元,那些钱是我的全部积蓄,剩下了1000多元是我二儿媳妇拿的。
虽然当时做了手术,不过医生告诉我治愈的几率只有3%。果然,在手术后一年,我的左小腿再次出现了病变。那时我已经失去了劳动能力,也没有了积蓄,也就没钱再继续治疗,就一直在家里养着。由于长时间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左腿就溃烂到了现在的情况。
在吕大爷讲完了他的病情后,记者观察了一下他居住的小屋。吕大爷说,他睡里边的那张床,他的老伴睡外面的那张床。在吕大爷的那张床上,记者发现铺着一张凉席,席上铺了一床褥子,在褥子上面放着两床薄薄的被子。“你就在这里睡吗?你看外面都下雪了,你在这里睡晚上不冷吗?”记者问。“嗐,就这些东西,冷也没办法,穿着衣服睡呗。”吕大爷无奈地说,说着他话锋一转,指着他老伴的床说,“我还好呢,你看她只有一床被子。”顺着吕大爷的手看过去,他老伴的床上果然只有一床被子,可能是晚上睡觉时太冷,被子上还盖了几件棉衣。
生活靠65岁老伴种地维持
说起他的老伴,吕大爷说,他老伴今年也已经65岁了,“她刚才出去提水了,家里没有水,吃的用的都得从邻居家提,多了她也提不动,就每次提一小桶,路上还得休息几回。”
吕大爷说,他已经三年没有出门了,他们老两口的生活全靠他老伴种地来维持。“我家里有三亩地,种了点花生,播种、浇水、上化肥全靠老伴一个人,没有人来给我们帮忙。”
老人说,从他动完手术之后,家里就没钱了,他也没有劳动能力,所以从那时起,他们的饭就以煎饼为主,有时会在面粉里加点玉米煮稀饭,“以前我们吃面粉总会到司家庄村面粉店去赊账,可是现在卖面粉的也都不给赊了,因为我光买面粉的钱,就欠了人家一千多元了,年前他们来要账了,我没有钱给他们,所以他们就不赊给我了。”
当记者问及老人中午吃什么饭时,老人支吾了好长时间都没有说出来。当记者再问时,老人说,他中午吃的煎饼,没有菜,“能吃点煎饼就不错了,现在家里没有一分钱,只剩下那十多斤面粉了,吃完再说吧。”
在老人的屋里还放着四袋化肥,其中有三袋碳酸氢铵,一袋复合肥,老人说这是他三亩田里的所有肥料。“碳酸氢铵这种肥料不如尿素,现在的人种地基本不用这种肥料,因为它的肥力不如尿素,可是尿素的价格太高了,我用不起,只能用碳酸氢铵。”吕大爷说,这些化肥也是他赊来的,得等到秋后收了庄稼,卖了钱再还账。
在老人的院子里,记者还发现了两只山羊。老人说,那是他老伴养的,等养大了卖掉,还还债,“本来还想多养几只的,可是没钱买羊羔。”
俩儿子的家只有300多米远
“您不是有两个儿子吗?你没有饭吃,他们不管你,大娘没有力气种地,他们不来帮忙?”记者问。
“管什么啊,现在都各顾各的,各有各的一家。”老人说,他的两个儿子长年不在家,都出去打工,家里的农活都靠儿媳妇干。那儿子都在什么地方打工,老人说,在什么地方打工也不一定,有时候去青岛,有时候去北京。
“他们平时不来看您,春节也没来看望您吗?”记者问。
“没有,春节也没来看望,他们也都有家了,大儿子在家里说了也不算,都听儿媳妇的,二儿子也好几年不管我的事了。”吕大爷说,在他没有出门的三年时间里,两个儿子没来过一回,“我的情况他们也都知道,也没啥看不看的,他们不来我也没有办法。”
吕大爷说,其实他两个儿子的家,离他住的地方都不远,大概只有300多米的距离,“他们的房子都是我给盖起来的,然后一个个给他们娶了媳妇,谁知道现在他们这样,现在想想真不如养个闺女,要是有个闺女,肯定不会不管不问。”
父亲重病,儿子三年不登门,即使两个老人的基本生活都很难保证,他们也从来不给老人一分钱,甚至过春节都不来探望一下老人,是什么让他们父子之间结下了如此“深仇大恨”?让他们如此绝情?对此,老人说他不知情,只是说,“他们在家里说了也不算”。为了一探究竟,记者决定到吕大爷的儿子家看看。
◎各方说法 老人也有责任,当初分家不均引发矛盾
二儿媳:他们以为我好说话,欺负我
在一座看起来还算不错的院落前,记者得知,这家就是吕大爷的二儿子吕成录家,推开门时,两条狗不停地狂吠。记者叫了大概3分钟后,终于有人走出屋门,“干什么的?进来说吧。”进屋后,记者得知,让记者进来的就是吕成录的妻子,当时,她的手里还端着一盘水饺,她说,他们还没吃饭呢。在屋里,吕成录正在吃水饺。
得知了记者的来意后,吕成录一言不发,他的妻子开始讲述自己的事,“是,我和我大哥家都不孝顺,可是,这是老人自己找的,我们都让他们拖死了。”为何这样说,吕成录的妻子向记者讲述了他们不管老人的原因———十多年来,我大哥家对老人从来不管不问,每次老人到他家去,我大嫂都会把老人骂出来。然后,老人就会到我这里来,那时,我丈夫不在家,我有时还帮帮他们,他们以为我好说话,每次都来找我,有时还对我说不好听的。
三年前,老太太把老头送进了医院,说老头得动手术,让我们去照顾。可是当时我大哥在家,老太太去叫他,被我大嫂骂出来了。叫不动我大哥后,她又来叫我,我说我丈夫不在家,出去打工了,不过最后还是我去了。那次手术我花了1000多元,可是我花钱不能花到黑影里,得让我大嫂知道,就找了个证人。当我跟大嫂说这些事的时候,她居然说,“你花1000块钱,还找个证人,我花了2800元,都没有找证人,你还当孝子了!还有,我看老人病了,给老人买了40块钱的排骨,给他送过去了,都让你带着孩子给吃了。”
可是,老大家根本就没出钱,也没有给老人买排骨,你说他们这样我还能对老人好吗?这老人是两个孩子的老人,不能光我们自己一家管,何况我们还不是大的,大哥要是不管我们也就不管了。我们就这样对待老人,老人有时候还不说我的好,我感觉,他们就是看我好欺负,还经常在外头说我不孝顺,咒骂我的孩子,所以,我们也不管他了。
报料的王女士曾对记者说,吕继才老人的一个儿媳曾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对你不孝顺,是跟你学的,你们老两口以前怎么对待老人,我们现在就怎么对待你们。”那么老人的儿媳到底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呢?是哪个儿媳说的呢?当记者提及此事时,老人的二儿媳说,“我没说,是我大嫂说的,村里人都知道。”
同村人:吕大爷曾经也是不孝子
从吕成录家出来后,记者又来到了老人的大儿子吕成国家,他家同样是一处不错的院落。可是,记者冒雪喊了5分钟的门,一直没有人回应。村里人说,他们家没人。吕成录说,他跟他的哥哥已经好多年没有说话了,两家没有任何来往,他也不知道哥哥嫂子去了什么地方。
由于记者没能找到老人的大儿媳来核实此事,就准备询问一下村里年纪比较大的人,看看吕继才老人年轻时,是不是真的不孝。在村里采访时,记者碰到了一位老人,她是王大娘。
“他的事到了今天的这种情况,他自己也有很大的责任。”70多岁的王大娘说,吕继才老人年轻时,对待老人的确不怎么样,“那时候生活很困难,很多事不说也就不说了,他也是为了养活他这两个儿子,就拿现在的事来说,他们父子的关系之所以发展到这个程度,孩子不对,老人也有很多不对的地方。”
村委:劝说调解都不起作用
从老人和吕成录的表现看,这对父子有着非常深的矛盾。那么是什么事积成如此深的矛盾呢?记者找到了司家庄村的村主任杨永。
“他们家的情况我知道,老人生活举步维艰,两个孩子的生活虽然算不上太富,但还算殷实。”杨永说,老人和两个儿子不合,都有责任,“在很多年前,老人做事有失公允,在财产分配方面不太公平,比如说,让老二家多种了一分地;分家的时候多给了老大一口锅,这些都让俩儿子争吵不休,老人也落下了偏心的名声。再加上儿媳妇在儿子旁边不断吹枕边风,父子矛盾就变得如此之深。”
另外,杨永说,有些时候,老人可能是因为年纪大了,处事有些偏激,有点小事心里盛不下,就跑到儿子的门口大哭大闹,说儿子不孝,这些也直接导致了父子矛盾加深。
“年前,村里给吕继才办低保,给他照完相后,让他交15元钱,他说没有,我们就找到了吕成国和吕成录兄弟,吕成国直接就说不能替老人拿钱,而在多次催要之后,吕成录的妻子替老人交上了这些钱。”杨永说,他们也多次劝说过,可是村里的劝说、调解从来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现在村里仍在协调,如果再协调不成,村里将帮助老人把他的两个儿子告上法庭,“现在村里有1000多人,60岁以上的接近200人,70岁以上的有40多人,而村里又没有什么产业,也是一个比较贫穷的村,没有能力来解决所有老人的难题,而对于吕继才,村里能做的都做了,不过,我们还是不希望看到老人吃不饱、穿不暖,所以就打算帮他起诉,其实老人能不能有幸福的晚年,关键还得看他的两个儿子。”
◎记者调查 这个村多数老人得自食其力他们的晚年保障在哪里
采访完吕继才老人后,记者在村里进行了调查,得知村里一共有40多位70岁以上的老人。虽然这些老人没有什么大病,但是他们同样缺乏孩子的关心和照顾,多数得靠自己种地或者其他的方式来维持生活。这种不好的风气不免让人产生疑问,一旦孩子不赡养老人,农村老人的基本生活、医疗保障该如何保证?
山村调查 老人多数得自食其力
记者在村里采访时,在街上碰到了一位老大爷,他姓杨。说起吕大爷的事,杨大爷说,这事主要还是怨孩子,“都说养儿防老,你说老人老了,孩子能不管吗?不过话又说回来了,现在的儿子都靠不住了,只能靠闺女。”
说着,杨大爷说起了自己的事,他今年63岁了,“我有两个儿子,都不管我,我有时候一生气就到儿子家去闹,你说,我给他们盖了房子,娶了媳妇,他们为什么不管我?”
为了证明自己的说法,杨大爷说,“要是孩子都非常孝顺,哪里有70多岁的老人还在干活的,你看看那座岭上的房子,那是苗老头家的,他们老两口在那里养兔子呢。”
顺着杨大爷的指引,记者找到了苗大爷家。当时苗大爷不在家,苗大娘在择一小把发黄的芹菜。她所住的房子里除了床和简单的生活用具,就是两个兔子笼,笼子里有几十只小白兔,另外,在院子里还有兔圈。老人说,他们一共养了200多只兔子,她和苗大爷的生活全靠卖兔子的钱来维持。
“儿子平时也给您钱吗?为什么都70岁了,还得靠自己养兔子、种地来维持生活?”记者问。
老人并没有直接回答,她看了看记者,犹豫了一下说,“给,不过我们也用不着他们给,虽然我们都70多岁了,不过我们还能干活,两个孩子也不容易,我的孙子也都在上学。”
随后,记者经过调查得知,这个村里一共有40多位7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大部分在靠自己的双手维持生活。
热心大哥 老人都染上了骂儿子的怪病?
结束了司家庄村的采访后,记者准备徒步从司家庄村走到界牌镇。在走出了大概一公里之后,一辆从后边来的摩托车停在了记者面前,开摩托车的大哥说,“上哪去?上来吧,我捎你一程。”听说记者要去界牌镇后,这位热心大哥说,他正好也要去界牌镇,可以捎记者一程。
得知记者的来意后,这位大哥说自己也得说两句———我姓王,也是苗家沟的,要说儿女不孝顺我还真得说说。从来都是老人指责儿子,我今天得说说老人,我认为,儿女不孝都是由老人引起的,老人过了60岁好像就得上骂儿子的怪病,所以我们村里多数的儿子都落下了“不孝”的骂名。
拿我来说,我的父亲今年才60多岁,很奇怪的是,他经常骂我,还经常咒骂我的儿女,说我们怎么怎么不孝,将来得怎样……你说我们这些做儿女的听了这些怎么能不上火,他们长此以往,我们就算孝顺的也都不孝顺了。
对于老人为何“无缘无故”骂儿女,王大哥一直不说原因。在记者的追问下,他说,老人骂儿女都是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说,有一次我们家吃了一顿肉,没有给老人送去,事后老人从孩子的嘴里得知了此事,老人就跑到我家门前大闹,说我不孝顺,还砸破了我的玻璃。”
王大哥说,诸如此类的事,每家都经常发生,他的父亲也是在“效仿”别的老人,所以,每当发生这样的事,大家也都习以为常。
镇政府 不能把赡养老人的责任全推给政府
不管是由于什么原因,人老了都应当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安度晚年,而不应当年过花甲,还要自己靠种地来维持生活。近年来,国家针对农村的老年人也出台了不少政策,难道这些政策都没有落实吗?
6日上午,记者来到了蒙阴县界牌镇政府,得知了记者的来意后,镇政府党政办公室的工作人员马上叫来了镇宣传办主任公林、镇民政办主任公维明。公林说,现在在农村不赡养老人的情况的确非常普遍,他们也已经发现了这种苗头。
对于司家庄村不赡养老人的情况比较严重的事实,公林说 ,这主要是由于这个村的村委班子多年不健全造成的,“因为村委的班子不健全,不管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还是其他工作,都没有得到有效开展。”
70岁以上老人还得自食其力?国家近年来针对农村居民出台了很多政策,难道这些都没有落实?
对此,公维明说 ,近年来,镇民政部门专门针对老人的情况,根据上级部门的政策,做了很多工作,这其中包括对五保户的补贴、大病、特困、低保救助,以及对失去劳动能力村民的帮扶,还有新农合体系的建立,“2009年,镇里还花了20多万元,专门为老年人扩建了敬老院,但是镇里的老人太多,一共有6000多人,而镇财政每年只有100万元左右的资金,这些钱还不能全部用在老年人身上。”
没有能力让所有的老人都进入敬老院,那么其他的农村老人是不是就失去了生活、医疗保障呢?
公维明说 ,其他老人同样有保障,就拿吕继才老人来说 ,村里已经帮他办理了新农合,“现在他每年只要交上10元钱参保,在他看病时,新农合就可以给他报销70% 的医疗费。按照他现在的情况,他可能连30%的医疗费也拿不出来,不过,他可以向镇民政部门申请大病救助,在获得批准后,他可以马上拿到3000元的大病救助金。另外,现在村里还给他办了低保,他现在每年可以收到政府600元的补助。”
公维明说 ,按照政府的这些政策,吕继才老人完全可以治病,只是镇里的经济条件有限,现在还不能把老人安排进敬老院,“敬老院里养的是孤寡老人,现在吕继才老人家里有孩子,并且孩子都过得不错,他的孩子应当首先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而不应当把老人推给社会,推给政府。”
◎记者手记:常回家看看
采访过程中,热心的王大哥说村里的老人都染上了“怪病”,老人们总会抓住鸡毛蒜皮的机会来“找事”,老人们是真的得了怪病吗?
这让记者想起了那首歌“常回家看看”——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跟爸爸谈谈。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是啊,人老了,都希望能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他们或许可以吃糠咽菜,只要看着孩子幸福。毕竟,人老了,孩子就是他们的全部,在这些老人心里,可能孩子经常去看看,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是最大的孝顺。
前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谈城里老人的“空巢”现象,说孩子长年不在家,让老人非常寂寞,而现在的农村老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文/图 记者 王磊
新闻推荐
老师中午吃饭,学生没人管怕校内学生受伤害,学校干脆“封校”家长急了,俺的孩子要是封在校外怎么办
老师中午吃饭,学生没人管怕校内学生受伤害,学校干脆“封校”家长急了,俺的孩子要是封在校外怎么办日期:2010-03-12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