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青岛》上几乎都提到了,这些都是青岛的城市品牌,这些报道基本上都是由《青岛早报》最早报道出来的,只有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才能做出这么多有爱心有责任的报道,这也是老百姓最愿意看到的报道。”提起青报集团,马珍觉得:“这是现在难得的能用发现美的眼睛去报道爱的事件,不污染餐桌的‘干净\’的报纸。”
■人物四:大学生·李华伟
希望成为“青报人”
李华伟是一名大学生,今年上大三,是《青岛早报》的忠实读者。“早报是一份特别有爱心和公益心的报纸,只要有困难找到早报,早报的记者都会特别热心,而且号召大家一起来帮助有困难的人,早报上感人的新闻是最多的。”李华伟说,他是西安人,一直有读报的习惯。刚读大学的时候,他几乎买遍了青岛所有的报纸,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比较后,发现《青岛早报》是他最喜欢的报纸,每天早晨上课前,在楼下的书报亭里买上一份《青岛早报》已经成为他的生活习惯。不仅喜欢看《青岛早报》,李华伟还是个热心公益事业的积极分子,曾经参加过捐助白血病读者和早报微尘义卖等活动。“以前只知道许振超是全国产业工人学习的榜样,没想到他就是咱们青报集团推出来的。如果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入一线的工作态度,这种典型不可能被发现。”看完《见证青岛》后,李学伟说,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毕业后能成为一名光荣的青报人,加入青报集团,为青报集团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剧中人
青报集团提升典型的价值
许振超:
青岛日报让大家了解工人
“客观地说,通过青岛日报,更多的人开始了解产业工人,了解青岛港,我发自内心地感谢青岛日报。”提起青岛日报,内向的许振超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青岛日报的一篇报道,让许振超成为全国产业工人学习的榜样,“振超效率”成为青岛港的代名词。
“其实我当时真没想到青岛日报一篇报道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等温总理来青岛港总结‘振超精神\’的时候,我才知道影响到底有多大。”在《见证青岛》中,他曾表示因为当时采访他的记者辛梅刨根问底,他甚至一度产生逆反心理,不理解“记者怎么这么多问题”。提起这段往事,许振超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他并没有干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只是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是青岛日报让他的价值得到提升。这在无形中也成为一种压力,让他更加努力地工作。
海尔:
青报集团助金花“怒放”
“当年如果没有青岛日报大力、正确的舆论引导,可能今天的海尔、海信等‘金花\’就不会这么怒放。”提起青报集团,海尔相关负责人的思绪一下子拉回了20多年前。海尔集团的前身是亏损147万元的一个集体小厂;海信集团原为青岛电视机厂,1977年,在参加全国第一届黑白电视机评比会上,所产的一台35厘米黑白电视机经不住震动试验散了架,被当作废品扔到一边。
“青岛日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优势,大力推进青岛品牌建设,一直以来对海尔在不同时期的创牌工作给予大力支持。”海尔相关负责人介绍,1989年,青岛市工业领域开展争创“青岛金花”活动,通过名牌产品展示、展评、展销等形式,加快实施名牌产品带动战略。这次活动共评出11个“青岛金花产品”,其中就有后来蜚声全国的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五大品牌,也就是被誉为青岛“五朵金花”的5个企业集团。这中间,青报集团功不可没。
■链接·《见证青岛》
见证历史记录辉煌
有什么样的城市就有什么样的报纸,而报纸的气质又反映出城市的气质。透过这份报纸,可以清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轨迹和年轮,感受这个城市的气息和精神。城市是鲜活的,报纸是凝固的,城市也许会有变迁,报纸却可以记录历史,永远留住人们的记忆。
《见证青岛》分为上中下3集,共计90余分钟,已在青岛电视台播放完毕,主要讲述了青报集团60年来的成长历程,讲述了一份报纸与一座城市的故事。
60年来,青报集团为城市的每一次发展跨越鼓劲欢呼,为每一次的变革创新擂鼓呐喊。在改革开放的征途上,高奏激扬的旋律;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真情关切民生冷暖,忠实记录了青岛大地上改天换地的每一次巨变。可以说,在新青岛60年的建设长卷上,镌刻着一代代青岛日报人的智慧、汗水和心血!
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青岛日报报业集团创办了 《青岛早报》、《老年生活报》、《读报参考》、《青岛画报》和青岛新闻网。从一张单一的报纸,逐步发展成为拥有4报两刊一网的报业集团。
海边的这份报纸,守望着海边的这座城市,一同走过了60年的漫漫长路,见证了这座城市的艰难与辉煌。当新世纪的曙光从海平面上照耀这座伟大城市的时候,这个忠实的守望者又将在这座城市里续写多少感动和传奇呢?
本版撰稿 记者 许芳
新闻推荐
早报讯 昨天是本届青岛国际车展倒数第二天,喜欢车和准备买车的市民纷纷趁周末涌向国际会展中心,据统计,昨天一天有12万人次入场参观,近千辆汽车现场成交,创造了历届车展的单日最高纪录。今天是车展的...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