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 即墨新闻 胶州新闻 平度新闻 莱西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青岛市 > 青岛新闻 > 正文

青报集团:记,青报集团:记

来源:青岛早报 2010-05-24 09:04   https://www.yybnet.net/

每天清晨,人们还沉浸在梦乡里,青岛日报已经开始给人们准备新鲜的新闻早餐了。60年来,这张报纸一如既往地守望着这座城市,以令人感动的精神为这座城市里的人民做着无声的贡献。青岛的沧桑沉浮,青岛人的喜怒哀乐,都被这张报纸记录了下来。

目前,《青岛日报》已从最初的黑白对开4版发展到现在的彩色对开16版,成为全国城市党报的著名品牌。青岛日报社也从成立之初的一张《青岛日报》发展到拥有《青岛日报》、《青岛晚报》、《青岛早报》、《老年生活报》、《青岛画报》、《读报参考》、青岛新闻网站和青岛手机报的报业集团,初步形成了以党报为龙头、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结合的舆论引导新格局。随着报社的发展,印刷、广告、发行、物业等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技术保障能力越来越强,会展、演艺、旅游、移动电视、图书出版等文化产业得已不断拓展。现在,整个集团正和着时代的脉搏,由传统的报业集团向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传媒集团迈进。

在看完青岛电视台播放的大型纪录片《见证青岛》后,市民们发出这样的感叹:有了青报集团,我们的城市更加精彩,60年不仅是一种象征性的时间尺度,更是一种对社会的责任和态度,是对城市的一种敬重和使命感。

■幕后故事

主创人员谈“青岛感动”

昨天,记者采访了《见证青岛》部分主创人员,每一个人都提到了一个词“感动”,他们被青岛这座城市的爱心“感动”,也被青报集团的担当“感动”。

■人物一:总撰稿·

阴山

我被青岛人感动了

阴山在纪录片行业中属于资深级的人物,央视科教制作中心的策划、撰稿人,参与过《探索发现》、《发现之旅》等节目。对于青岛,阴山有很深的感情,他眼中的青岛人让人感动。

“如果换了其它城市的报业集团,我就不会接下这个工作了,可我对青岛了解,对它热爱,这份感情让我必须要来做《见证青岛》。”阴山告诉记者,当相关部门邀请他做《见证青岛》的总撰稿时,他正在忙另外一个大型的纪录片,工作十分紧张,但是他以前曾多次来到青岛,并制作过纪录片《百年青啤》,对青岛很了解,最终他接下了这份工作。因为时间太紧张,十多天的时间,他每天只有两个小时的睡眠。

“这个城市的爱心是其它城市无法比拟的,而我们青报集团在这种爱心活动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提起这次为《见证青岛》撰稿,阴山说自己被感动了,从挽留海鸥到红飘带,从微尘到爱心伞,这个城市无时无刻都在制造着“感动”,而这些事情都是青报集团发现或者发起的,这份新闻敏感十分难得。在查阅了上百万字的资料后,阴山写出了《见证青岛》。

■人物二:策划、总导演·丙武

《见证青岛》唤起“日报情怀”

从事广播电视事业20年,丙武的主要业绩有:担任总策划出品的大型理论片《伟大的创举》于2003年12月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见证青岛》是在做青报集团的成长,更是在做这个城市的成长。”作为《见证青岛》的总导演,丙武说现在岛城报业竞争激烈,但是60年过去了,青报集团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见证青岛》不仅是对青报集团60年的回顾,更重要的是唤起了人们的“日报情怀”,是大家的情感回归,这是一张报纸与一个城市的故事。

“60年的青报集团,承载者这个城市的厚重,与这个城市共同成长。”提起采访、拍摄的过程,丙武感慨良多。首先,他被报业人感动了。微尘、许振超……产生这么多优秀的新闻,不仅是职业的感情,更多的是对城市的感情,对城市的担当和责任。

但是,拍摄中丙武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因为很多采访对象都是报业记者,他们习惯了采访他人,接受采访的时候反而很不习惯。拍摄的主要时间是在冬季,丙武印象中有一天凌晨4点左右,岛城突然飘起了雪花,把这个蓝天红瓦的城市装扮得更加漂亮,他赶紧把工作人员都叫起床,拍出了《见证青岛》中美丽如画的雪景场面。在采访了两百多人后,这部《见证青岛》才最终完成。

■人物三:执行导演·刘子斌

历史与现在同存

刘子斌,独立导演,进入电视行业超过10年,前一部作品是《新世纪大阅兵》,规模宏大。

“我现在可以自豪地说,通过青报集团的各种报道,我比青岛人更了解青岛了。”作为执行导演,为了更好地展示青报集团60年的变化,刘子斌一直在第一线体验青报集团的工作流程,体验青岛人的生活。

“怎样从画面把60年厚重的情感表达出来,这是电视的短板,到哪里去找典型人物,怎样得到青岛市民的认同,我们想到了出租车司机,他们最了解青岛,青岛出租车司机的城市自豪感让我印象深刻,而这份自豪感主要源于青报集团的相关报道,将爱心无限放大。”刘子斌说,在青岛拍摄期间,只要乘坐出租车,他就要和的哥的姐聊天。红飘带、爱心伞……提起岛城的爱心品牌,出租车司机如数家珍。

刘子斌从青报集团的报道中,从出租车司机的话语中,了解了岛城的爱心,青报集团门前路口的一个协警员让他真实地感受到“爱”的魅力。“青岛是个矛盾的城市,它既有历史的厚重,也有非常现代的理念,这位协警员的做法就非常国际化、人性化,让人感动。”刘子斌向记者讲述了一个 “国际化”的协警员的故事。在青岛采访、拍摄期间,他每天早晨穿过安徽路与太平路路口去跑步。早晨的行人很少,但是车辆很多,他经常站了很长时间也没法过马路。这时候,路口的协警员会让通行的车辆停下,请“弱势”的刘子斌过马路。“那么多车等着我一个人过马路,有时候我还有点不好意思。”刘子斌说这种人性化的管理是非常 “国际化”的,很多欧美国家都倡导这种理念。

《见证青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社会反响热烈,但是艺术永远是缺憾的,刘子斌也向记者透露了自己的遗憾。现在大家看到的片子开头是一位寻找战友的老军人,但是实际上当时青岛还有一位曾参加过1949年国庆阅兵,2009年国庆阅兵又参加过观礼的“老兵”,但是可惜拍摄的时候这位老人不在青岛。

■人物一:退休人员·王建国

60岁的“年轻人”

“我和咱们青报集团是同年同月生的同龄人,我已经是老年人了,可咱们青报集团依旧是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只有有内涵和担当的报纸才会有这么旺盛的生命力。”王建国是青岛日报的忠实读者,家里的青岛日报已经堆满了小半间屋子,而且他还保存着他出生那天的《青岛日报》,他希望这些报纸可以成为他的“传家宝”。

“如果没有青报集团,可能海尔等‘五朵金花\’就不会成长得这么快,青报集团对咱青岛的贡献不是用言语能说出来的,《见证青岛》让我再次想起了当年的这些盛况。”提起青岛日报,老人如数家珍。老人说,60年来,青岛日报专注于重大典型的挖掘和宣传。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先后报道的郝建秀、石建、严力宾、陈济敏、许振超、曾呈奎、周正、朱桂全等先模人物,都成为不同时期全国的先进典型,成为各行各业人们学习的榜样。从“五朵金花”产品品牌的宣传,到海尔、海信、青岛港品牌企业的跟踪报道,从机关品牌的宣传到 “帆船之都”城市品牌的宣传,充分地展示了青岛的特色文化、城市精神,为树立富强、文明、和谐的青岛新形象贡献力量。

■人物二:公务员·刘世亮

精彩华章的记录者

“我当时真没想到咱们报社能这么热心帮忙找,全家人都特别感动。”刘世亮是一名公务员,今年46岁。大约5年前,他拨打《青岛早报》的热线电话,希望能帮助找到因为上网成瘾而离家出走的侄子。经过早报的努力,孩子找到了。后来,戒网瘾专家到青岛办讲座的时候,早报的记者还主动打电话告诉他这一消息。

“看着《见证青岛》上介绍青报集团报道东部大开发、挺进西海岸、跨海大桥、海底隧道这些盛事,我真的是心潮澎湃呀。”刘世亮说,作为一名公务员,他更注重“大事件”。60年来,青报集团专注于发展这一“第一要务”,以精彩华章记录了沿海开放、开发区奠基、城市计划单列、东部大开发、挺进西海岸、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等一个个划时代的重大事件,以浓墨重彩聚焦了引黄济青、机场改造、港口西迁、跨海大桥、海底隧道、地铁工程、高新区建设等事关大青岛崛起富强的一项项重点工程,及时向全市人民传递了市委市政府每一次推动青岛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谋略、重大部署和丰硕成果。在6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用新闻人的视角不断总结探索,宣传推动,为青岛的现代化建设加油鼓劲。

■人物三:白领·马珍

有爱心有责任的报纸

提起青报集团,31岁的马珍满脸笑意,因为《青岛晚报》是她的“媒人”,她和丈夫就是在《青岛晚报》“挽留海鸥”的活动中相识相知相爱,最后步入婚姻殿堂的。

“红飘带、微尘、爱心伞、鞠躬老王……这些内容《见

新闻推荐

筛查先心病贫困患儿有救助,筛查先心病贫困患儿有救助

胶州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青报集团:记,青报集团:记)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