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丁厚勤
近日,记者走进牡丹区的山东萨克食品有限公司,四辆大客车停在院内,该公司152名工人由此赶赴河北承德的分厂,开始异地淘金之旅。
而他们生产出的脱水蔬菜,大部分将漂洋过海,成为日本方便面生产企业的配料。
偏向虎山行
4年前,萨克食品有限公司建成时,就将产品销售市场定位为出口日本。刚投产两个月,日本对输入农产品突然实行新的肯定列表制度——通过立法对进口农产品的730多种质量标准实行严格要求。
消息一出,迅速引起我国相关农产品出口企业的一场 “地震”。日本80%的脱水蔬菜来自中国进口,占据其中44%的山东自然成为“重灾区”。
日本人的生意难做,一直是出口企业的共识。他们对进口农产品的要求十分苛刻:产品中发现一根睫毛,都要扣去1万美元,并将所有产品下架,很多出口企业经不起一次这样的 “意外”。肯定列表制度的推出,使我国不少相关企业转产甚至倒闭。
此时的萨克,有如刚刚诞生的新生儿,睁开惺忪睡眼,看到的是一场暴风骤雨。继续在泥泞中跋涉,还是及时调整销售方向,成为艰难抉择。
“日方调整出口标准,并非拒绝产品进口。他们能设置标准,我们为什么不能生产出标准内的产品?”4年后的今天,公司总经理李合明这样解释当初的执着。
从自控做起
肯定列表制度为一些企业关上一扇门,同时为另一些企业打开一扇窗。迈过这道门槛,抬眼一片蓝天。
而这道门槛,绝不是轻易能跨过的。
萨克租下300亩土地,一边尝试,一边示范。从种子到育苗,到管理,每一个步骤都按照严格标准统一实施。对基地周边环境,尤其是“三废”进行监测,每年对土质、水质进行化验。所有蔬菜在种植过程中只使用日方列表以内的药物,收获后还要先经农残探测仪的“审核”,若呈阳性则表明有农残,便再到青岛检测是否超标。
为保证产品中出现杂物,萨克出资70余万元购进X光线机,用以检测产品中是否有非金属;并以金属探测器用以检测金属杂物。
每20吨新鲜原料,经脱水后只能产出1.5吨成品。每天,萨克要加工150吨原料,一下就“吃掉”30亩地。因此,公司“试验田”毕竟只是杯水车薪。在公司发展的近2万亩基地中,无不坚守着同样苛刻的生产标准。
完美的合作
如今,萨克有90%的产品出口日本,成为世界方便面鼻祖日清公司,以及三洋等国际大公司的合作伙伴。只有一成产品销往国内的康师傅和今麦郎。9:1的销售比例,关键在于每吨产品到了日本身价即涨七八千元。
让李合明尝到甜头的,不仅在企业利润上。
“日本人做生意认真得近乎较真,但是一旦取得他们的信任,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同样严格。”李合明说,2008年,日本广岛一株式会社在经过长期观察后,主动提出与萨克合资建厂,他们负责日方市场,双方一拍即合。当年6月29日双方在青岛签订协议,仅两天时间,日方5000万日元的资金就到位了。
为克服生产季节性影响,萨克在河北承德设立了分厂,并发展基地,实现了生产上的淡、旺季互补。在生产旺季,公司用工1200人之多,工人工资达到1800元;目前萨克在多个省份设立的基地,促进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带动更多农户增收。
另一方面,更多日本客户与萨克亲密握手,今年以来,该公司已实现销售收入5亿日元。
一手拉着日本方便面巨头,一边牵着国内众多农户,萨克食品就这样从容地强势崛起。
新闻推荐
...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