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14名知青回到阔别46年的“第二故乡”平度曲坊相聚的场景勾起了很多知青或苦涩或美好的回忆,重回故乡看看久别的乡亲成为大伙的愿望。“当年的知青伙伴们,你们都在哪里呀?一起回乡看看吧。”昨日,知青王永财和姜保金一起来到早报读者接待室说,34年前他们一共42名知青到城阳棘洪滩东毛家庄插队,3年前村委就向他们发出了返乡看看的邀请,可惜人员没有找齐,一直没有成行。
插队娶了个媳妇回家
“34年来,这个村子的变化我可都看在眼里,也深有体会,因为我也算是半个东毛家庄人了。”姜保金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他娶了本村的媳妇,还成为当时的美谈呢。
1976年9月2日,42名知青来到了原棘洪滩公社东毛家庄大队插队,现在已改为东毛社区,姜保金当时在大队里干木工,由于丈母娘也在大队推磨磨粮食,一来二去就和妻子相熟了,虽然当时双方都有意,可毕竟还年轻谁也没好意思挑明,直到他返城后才在别人的穿针引线下结成了夫妇。“我们一家人时常回去看看老人,我可是亲眼目睹了东毛家庄这些年发生的巨大变化。”姜保金说,三年前的一个春节,他回乡和村支书王维佳聊起了当年知青插队的生活,王维佳说村里富裕了,提出邀请所有的知青回去聚一聚,可惜当时能联系上的知青有限,没法相聚。
不过,姜保金把村支书的委托当成了一件重要的事来办,他和几个有联系的知青一说,大家动员起来“串联”,可到目前为止只联系上24人。
食堂大厨寻找炊事员
“我特别想找当年的炊事员孙铭华,当年我们三人负责知青的伙食,我还是司务长呢,在一起做饭的日子现在想想也挺开心的。”王永财含笑说,他们这批下乡知青的生活比上个世纪60年代的要好一些了,知青都是当时青岛耐火材料厂的职工子女,由厂里出资给他们盖起了一栋二层的宿舍楼,对于当时的农村来说还是挺轰动的事,4个人一个房间,而且他们还有专门的大食堂。“因为我做饭好吃,他们也跟着都享福了呢。”王永财回忆说,知青们都是些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大姑娘,没有会做饭的,一开始只好轮流着做,后来他做了一次后,大家发觉不错,以后就让他做了专职的大厨,还有两名女知青搭下手,一晃34年过去了。
应李维佳书记邀请,他们决定在12月5日回乡相聚,但是现在还差18个人,请知情者拨打早报热线82888000联系。剩余18人名单是:张芳丽、尹淑清、吴东萍、刘中年、崔国春、曲同春、于界民、李明春、张新云、李荣贤、孙铭华、王为达、崔爱琴、徐翠萍、吴克华、彭子福、宫联成、张有全。记者 吴帅 摄影报道
一起寻访第二故乡
在上世纪那个特殊的年代,知青们上山下乡开始了他们漫长的插队落户生涯。在那段难忘的岁月里,在特定的年代、特定的环境下,他们得到了锻炼,而那段生活成了他们人生中一段不可磨灭的回忆,那个地方也成了他们人生的第二故乡。当年插队的乡村如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你是青岛知青,想回到曾经插队的地方看看,或者你们村里曾经有知青驻留,想邀请他们回去看看,都可以拨打早报热线82888000和我们联系,希望能帮你找回当年的伙伴和故事。
新闻推荐
青岛报业文化传播学校隶属青岛日报报业集团,是美术类、影视传媒类的专业培训机构,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与培训送考经验,在历年的艺术专业考试中帮助许多文化课成绩一般(300-500分之间),且没有任何艺术基...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