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青岛编辑
□张楠之
近日,北京西城阜外一小六年级学生张皓,对市场上的鲜蘑菇调查发现,市场上的鲜蘑菇超九成都被荧光增白剂污染。专家称,增白剂被人体过量吸收,会成为潜在的致癌因素。北京市工商局相关人士则称,张皓的实验及调查结果“不具科学性”
(详见今日本报A36版)。
小学生张皓不是专家学者,但他的调查、实验却是在专家学者的指导下进行的。他从不同的零售和批发市场选择了不同产地的十六种消费者常吃的食用菌样品,这样的样品不能说没有代表性;他的指导老师是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实验室的高瑞芳博士,实验也是在该校的微生物实验室做的,这样的实验难道是反科学的?
如果这样的实验及调查结果被斥为“不具科学性”,那么,我们倒要问问这位“工商局相关人士”,什么样的实验才具有科学性?一项实验及调查结果科学不科学,不能凭某个部门或个人空口否认就可以断定――― 无论这个人或部门具有多么无可置疑的权威性。反驳不科学实验及调查的最有力武器就是拿出科学的实验和调查结果来。既然张皓的调查“不具科学性”,那么,请工商局或者相关部门拿出一个科学的调查结果来如何?
动不动就凭空用一句“不具科学性”来否认公民对某事物的质疑,是权力傲慢的表现。因为,傲慢意味着偏见,偏见造就不公正,不公正的权力部门如何得出科学公正、令人信服的结论?如何做到放低身段认真回应民意?尊重民意,应该从尊重每一个公民的质疑开始,即使质疑者是一个小学生;尊重科学,应该用科学而非傲慢回应质疑,即使质疑者是一个小学生。
(青岛 编辑)
新闻推荐
时报10月6日讯 (记者曹莫)近日,山东大学官方网站发布消息,将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环境科学与工程、微电子两个学院的院长。据了解,此前在该校青岛校区启用当天,国际知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加拿大籍教...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