鄄城县临濮镇天庙村是个鲁锦织造专业村,这个只有140余户、700余人的村庄,85%的农村妇女常年从事鲁锦织造,仅此一项年均增收上百万元。
在天庙村,提起鲁锦织造,就不能不提起石启云。石启云年轻时随母习织,由于心灵手巧,很快便掌握了一手娴熟的织布技艺。1976年,石启云嫁入天庙村,但当时织出的“粗布”只是用来为家人做衣服、床单,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粗布”便慢慢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一个偶然的机会,天庙村一位嫁到县城的妇女告诉石启云:一个在县城工作的亲戚,请她把一批老“粗布”加工成床单后,给了她一笔不菲的报酬。惊奇之余,石启云也加入了加工队伍,一年下来,竟然有5000余元的收入。加工过程中,石启云逐渐了解到,随着崇尚绿色、回归自然消费潮流的升温,老“粗布”凭借其纯棉质地、手工制造、民族图案、古老民间工艺等特质,受到越来越多城里人的喜爱,老“粗布”经过加工成为鲁锦,变成商品,身价大增。
2001年,深受启发的石启云开始发动村里的妇女们从事鲁锦织造,凡是有人登门讨教,她总是将技术悉数传授,毫无保留。在她的带动下,天庙村的鲁锦队伍越来越大,名气越传越远。2004年,中央电视台七套栏目组专门进行了采访。2005年2月份,石启云被菏泽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吸纳为理事,先后应邀在市博物馆、菏泽学院等现场演示。她还多次参加菏泽国际牡丹花会,现场展示鲁锦织造技艺,引来诸多参会客商的赞叹和青睐。
近年来,天庙村通过各种方式带动了杨庄村、西双庙村等周边村庄的家庭妇女走上鲁锦织造的路子,新增织布机200多台。其实在天庙村,鲁锦织造不只是中青年妇女的“专利”,就连年过六旬老人也加入了“织女”队伍。村里的刘景芝、汲殿荣等老人,依然织锦不辍,既锻炼了身体,又增加了收入,年收入都在4000多元。
鲁锦的织造工艺非常复杂,大大小小要经过72道工序,主要通过22种色线的交织体现意境,这也给了天庙村的“织女”们提供了无穷的创意。她们非常注重花色图案的创新,一种花色陈旧了,就想方设法设计另一种花色,仅石启云就先后自创出‘雪里飘花”、“斜纹竹节”、“彩棉条”、“彩棉块”等上百个花色图案。昔日的“粗布”在她们手下千变万化,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为保证加工户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天庙村成立了鲁锦协会,统一进料,统一销售,做到资源、信息共享,困难、风险共担等,产品远销青岛、上海、北京、香港等地。
记者常慕城 通讯员傅成银
新闻推荐
菏泽市校地企产学研合作结硕果 13个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40.78亿元
...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