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规模快速扩张
产业集群培植壮大
加快推进技术进步
强力推进节能降耗
记者 田璐
又一个五年,又一次飞跃。市十一次党代会召开以来,我市始终把在工业经济上求“强”作为贯穿工业发展的关键。五年间,总投资131亿元的新能凤凰(滕州)能源水煤浆加压气化多联产、总投资20亿元的滕州东方钢帘线及金属制品基地、总投资16亿元的盛隆煤焦化、总投资10亿元的山东风轮子午轮胎等重点项目竣工或部分竣工投产,带动了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奏响了滕州崛起的激昂乐章。
工业是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战场”。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这一主线,实施“工业强市、产业立市”战略,按照“发展优势产业、打造核心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的思路,合力抓发展,关键抓转型,突出抓项目,全力强实力,工业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
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18家,预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分别实现1430亿元、160亿元、90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3.19倍、2.58倍、2.54倍;预计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企业6家,盛隆煤焦化、辰龙集团突破20亿元。
数字变化的背后彰显了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活力。为使工业规模快速扩张,我市加强政策扶持引导,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工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从政府服务、政策支持、要素保障等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有力推动了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按照“发展优势产业、打造核心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的思路,我市不断壮大机械制造、化工、新型建材、食品医药、能源、轻纺六大支柱产业,大力培植中小机床、煤化工、玻璃深加工三大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童车童床、精细化工、门业等特色产业群,积极发展电子信息、汽车配套及电动车、太阳能等新兴产业,促进工业向高端化方向发展,推进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在此基础上,我市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加大土地、资金、人才、税收等扶持力度,促进木石高科技化工、鲍沟现代玻璃、大坞精细化工、西岗苯制品等十大产业基地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一镇(街)一品”的小城镇产业特色。
今年10月18日,对全市人民来说是个高兴的日子。这天,青岛啤酒(滕州)有限公司搬迁扩建项目一期工程正式竣工投产。项目的正式投产,将带动更多的企业走品牌化、规模化发展之路。
青啤(滕州)公司搬迁扩建项目是我市技改项目的成功典范。五年来,我市以传统产业提升和高新技术产业倍增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仅今年,全市实施过百万元技改项目232个,累计完成投资128.5亿元,同比增长19.5%。同时,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依托市机械工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以及滕州机床厂等骨干企业技术中心,成功创建了山东省中小数控机床产业聚集区行业技术中心,培植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个,枣庄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8个。
只有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齐头并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步子才能越迈越轻,越轻越快。为此,我市精心预测能耗空间,严把项目准入关,确保能耗增速始终处于可控状态。
目前,我市累计拆除机立窑水泥生产线45条、淘汰落后水泥产能450万吨,关停小火电14.9万千瓦、小钢铁企业2家、重污染企业60余家;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沼气普及率及太阳能综合利用均走在全省前列;发展枣庄市级以上循环经济试点企业7家,被评为“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典范城市”。
新闻推荐
...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