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王志荣
在于集镇永盛商业街西边的一片枣树林里,满树的冬枣结得挨挨挤挤,碧绿的枝叶紧密相连,阳光照射下枣儿随风飘荡,置身两行枣树之间,犹如漫步在美妙的丰收画卷中,爽心悦目。
几经打听,原来这片冬枣园是于集村退伍军人张敬先建立的。张敬先现年65岁,35年前曾经在青岛当兵,学的园林管理专业,后来随部队转到新疆,开发西部边疆,详细学习过葡萄管理和棉花种植。张敬先5年的军旅生涯铸就了他坚韧不拔、勤思善问、敢为人先的性格。复原后,老家开始烧蜂窝煤,张敬先瞅准时机,筹资2000元购买了煤球机,办起了煤球厂。8年后,随着原煤价格的暴涨,煤球利润下滑。张敬先关闭了煤球厂,种植了5亩优质葡萄,他采用科学合理的施肥管理,正确调整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他所种植的葡萄硕果累累,一亩葡萄达十亩粮的产量。
日出日落,岁月如梭,又是8年。张敬先有幸参加了村里组织的致富能手到沾化参观冬枣种植活动,看到满树红彤彤的冬枣,吃到嘴里甘甜酥脆,经过详细了解,冬枣比葡萄价格高、效益高、耐存放,张敬先再次做出决定把葡萄换成枣树。当时和张敬先一样种植枣树的有8户,但因管理不善,早已改弦更张,刨了枣树种上了庄稼,而张敬先靠着执着和韧劲,让枣树结得满园飘香。老张说冬枣最喜有机肥,尽量不用化肥,每年在枣树发芽的时候,他总是购买有机肥、香油渣各2000斤,开沟埋在两行枣树之间。有机肥肥效长久,富含钾,促进冬枣挂果,而且个头大,含糖量高。为了能够顺利的打开市场,他按照原生态自然种植方法,杜绝使用任何剧毒、高残留农药,宁可产量低一点、晚熟半月,绝不使用任何膨大剂,这样让客户吃起来放心。为了适应观光休闲园林的发展,在每年中秋节前夕,冬枣成熟的时候,实行游客自由采摘,3人一起,5人一团,品尝冬枣、享受乐趣,观光休闲,其乐融融。仅去年接待采摘游客1200人次。为了保住冬枣结得个大枣甜,他每亩控制在3000斤,这样含糖量达30%。“去年自由采摘每斤12元,市场销售每斤10元,供不应求啊,可惜面积太少,满足不了啊。”张敬先瞅着满树清灵灵的枣,露出了甜蜜蜜的笑。
新闻推荐
...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