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凡利把痛苦、欢乐和泪水用爱融化成了和风细雨,浇灌进了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头顶高梁花子的农村孩子的坦荡和深情。对于自己的写作主旨,他是这样总结的:“我用小说来展示我对这个社会的看法,我用我的文学来与所有的心灵对话,我把我的思考我的感恩都深深融进我的作品里,给更多在万千红尘中浮躁而焦灼的人们提供感动和启示,感染与震撼。”
特约记者 叶燕君/文 谢经岭/图
他虽然学历不高,如今却是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新禅悟小说”的开拓人,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并成为枣庄地区近十年来在文学创作领域成就突出的青年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新奇的构思,诡异的想象,温情的叙述,深刻的哲思”,越来越引起省内外学者和专家的关注。他就是枣庄市作协副主席、滕州市文化馆创作室副主任——闵凡利。日前,记者走进他的创作室,就他的创作之路进行了采访。
和很多作家的起步不同,闵凡利的创作路走得异常艰难。1971年,他出生在鲍沟镇闵楼村一户普通农家,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后,闵凡利开始自谋生路,先后干过建筑队、理发、报刊发行员等多种工作。即使生活极度困顿,即使文化生活非常贫乏,他也从不“止笔”,而是抽出业余时间不停地看书、思考、写作,用他的话来说,“这是一条救赎之路,更是心中的信仰。”有了信仰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即使白天工作再辛苦,也从不耽误他写作。为了坚守信仰,他摒弃一切娱乐活动,每天晚上伏案奋笔疾书,一直忙到深夜一两点,早上5点多起床继续努力。这种习惯延续下来成为一种生活的惯性,一直到现在他仍然乐此不疲。
“这是一条孤独的路,但因为热爱,他走得格外执着。”市文化馆馆长狄平山这样评价闵凡利。
从诗歌到新闻再到小说,闵凡利一路寻找着适合自己的文字表述方式。1995年春天,他开始创作小说,1996年被吸收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他把痛苦、欢乐和泪水用爱融化成了和风细雨,浇灌进了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头顶高梁花子的农村孩子的坦荡和深情。对于自己的写作主旨,他是这样总结的:“我用小说来展示我对这个社会的看法,我用我的文学来与所有的心灵对话,我把我的思考我的感恩都深深融进我的作品里,给更多在万千红尘中浮躁而焦灼的人们提供感动和启示,感染与震撼。”
从1989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闵凡利先后在《天涯》、《莽原》、《大家》、《红岩》、《江南》、《时代文学》、《长城》、《芙蓉》、《北京文学》、《散文》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近千篇,其中、短篇小说三百余篇,散文二百余篇,计二百二十余万字。中、短篇《死帖》、《解冻》、《三个和尚》、《神匠》、《地瓜啊地瓜》、《玉葬》《油钩子、油撇子》等分别被《中华文学选刊》、《中篇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小说选刊》等选载;小说《死帖》、《真佛》被拍摄成电影,由《死帖》改编的电影《江湖道》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作品曾获“首届吴承恩文学奖”“路遥青年文学奖”等省以上文学奖十余次。其中小说集《心中的天堂》被推荐为“新课标语文课外阅读经典”,并获“2009年度冰心儿童图书奖”;短篇集《找啊找啊找啊找》被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评审为《2011年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2000年,他被枣庄市委、市政府选拔为全市第三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005年被评为滕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并被选为滕州市第十二、十三届政协委员,2009年被中国作家协会破格吸收为会员。
2012年是闵凡利创作的丰收期,他的中篇《正午的奔跑》、《穷局》分别在《时代文学》、《延安文学》刊出;散文集《在夏日里画场雨》由知识出版社出版;小小说集《莲花的答案》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入选了“百年百部微型经典”文丛;长篇《人民公仆》作为“当代党员干部素质读本”,也由青岛出版社在8月份出版发行,并被中文在线买断了网络传播权,作为“向十八大献礼书”……
对于这些成绩,闵凡利总坦然一笑。他说,成绩都属于过去,现在更关注的是怎样把作品写好。因为这才是他的开始,他的起点。在他心中,最好最精彩的作品永远在“下一部”。
闵凡利(中)正在与文学爱好者探讨文学创作
新闻推荐
...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