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 李林夕
□俞圣衍简历
俞圣衍,营养配方师。1963年11月生,祖籍浙江奉化,中国台湾省人,履任统一企业青岛统一饲料农牧有限公司研究技术部经理,生产部经理,业务部经理,现为山东宜生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1998年,他被统一公司派驻青岛,筹建饲料厂并推广奶牛“TMR全日粮”饲喂技术,经过数年努力,终使青岛统一在饲料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2009年,他应邀加盟山东宜生集团,仅用四年时间,就将日照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工厂打造成奶牛饲料领域的后起之秀。
这位来自台湾的动物营养配方师,在大陆工作生活的15年里,不断挑战自我,在收获业绩的同时,还收获信任与尊重,他的秘诀是什么?
与牛结缘从统一开始
“我这一生,都是在努力融入,融入社会,融入团队,融入陌生的地方。”
俞圣衍笑称自己这一生很尴尬:在台湾的时候,被人称为“外省人”,如今在大陆,又被人称为“台湾人”。
俞圣衍,1963年出生在台湾,祖籍浙江奉化,“我父母亲都是1949年从大陆到台湾的,父亲在大学教书,我们住在学校宿舍,从小与外界接触不多,所以不会讲台湾当地话,不过能听懂。上学后,因为蒋介石在台湾推广国语,学校里不许讲台湾话,只准讲国语,谁说台湾土话是要被罚款的,我当时还很高兴,觉得自己永远都不会被罚。”
年幼的俞圣衍绝对没想到,自己长大就业后,居然会因为不会讲台湾话而深受影响。
从小喜欢动物的俞圣衍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只填了两个专业:一个是畜牧,一个是兽医。“我当时特别想去做兽医,为动物诊治解除痛苦,因为兽医专业分数太高没能录取,只好去屏东念了畜牧专科学校。”
1987年,俞圣衍专科毕业服了两年兵役后,进入统一公司,“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做饲料业务推广,不太顺利,因为我一个缺陷,不会讲台湾话。做饲料业务,就要和农户打交道,农户都讲台湾话,我却讲国语,交流起来有障碍,亲切感差。加上李登辉上台后,大力推行本土化,说国语的人,大陆去的人,都有些落寞,被边缘化。我曾经努力去学台湾话,可是总也不流畅,这成为我事业上的不利点。”
一年后,统一公司新成立一个部门,代理销售进口的百威啤酒,俞圣衍调到新部门,卖起了啤酒。白天,他到超市、大卖场销售,晚上,到酒店、俱乐部推销。“卖啤酒就不需要讲台湾话了,我的压力变小了。卖啤酒的经历,是我人生重要的一课,那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各种各样的人,是我从来没接触过的,那是想象不到的人生经验的积累。”
卖啤酒虽然辛苦,俞圣衍干得却很卖力,业绩突出的他没有想到,统一公司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没有大学学历的员工,是不能升任主管的。
因为俞圣衍上的是专科学校,没有大学本科学历,尽管优秀却迟迟得不到提拔,三年后,前途无望的俞圣衍离开公司,与朋友合伙在屏东开了一家小超市。
有一天,一位留校做老师的同学打来电话,告诉俞圣衍,他们的学校升格了,要不要再来念书。
俞圣衍动心了。这时候,他离开学校已经七八年了,儿子已经三岁,他要去念书的想法亲戚们大多不认同:都超过30岁的人了,还去念书干什么?
“我那时候就憋着一口气,就想,非念一个大学不可。”把丢掉的课本拾起来,俞圣衍请人照看小超市,安下心来念书。
“念了两年,快毕业的时候,统一公司找到我的导师,说需要技术人员,我的一个同学想去应征,要我陪他一起去。去了后,遇到从前的同事,劝说我也应聘一下,阴差阳错的,又去了统一。只是,离开时是普通业务人员,现在是专业技术人员。”
1993年,台湾地区开始推广应用奶牛“TMR全日粮”饲喂模式,俞圣衍一上班就被派到饲养场工作,从基层做起,这段经历,对他影响深远。
“我二次进统一,一进去,就被派到公司饲养场,三四百头牛,打扫牛屋,喂牛,都要干,学到了很多东西,这份经历让我受益匪浅。我体会到,在饲料销售的过程中,要想和养殖户互动,就必须和他站在同一平台上,讲‘牛话\’,讲不出‘牛话\’的销售员,他不认同你。”
1998年,俞圣衍被派驻青岛,肩负起在北方推广的重任。对于南北方环境气候的巨大差异造成饲料配方设计的变化,统一饲料母公司没有任何资源可以协助,工厂能否正常运营的压力完全落在俞圣衍身上。
人生地不熟,俞圣衍没有退缩,他带领团队亲临养殖户的农场,掌握农户的习惯和需要,观察养殖的成效、修正营养设计,从国外相同纬度的饲养模式汲取经验,经过数年努力,最终使青岛统一在饲料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探索创新过程中,俞圣衍掌握了高深的奶牛营养学识和奶牛饲养的经验,也确立了他在奶牛行业的权威地位和影响力。2004年以来,国家农业部饲料工业中心曾邀请他为研究生做专题演讲,山东省各县市畜牧局更是多次邀请他为规模化养殖场做奶牛营养及饲料技术的知识讲座。
亲切随和、业务精湛,台湾人俞圣衍在山东赢得了信任与尊敬,而他,也深深喜欢上了这片土地。
做实诚人以实在赢客户
因为业务关系,俞圣衍认识了宜生集团的董事长焦尚华,懂技术、会管理,为人勤勉踏实的俞圣衍让焦尚华很是欣赏和信赖。
2008年1月,俞圣衍成为宜生的名誉顾问,在公司发展的前期筹备、市场规划、产品定位等方面,俞圣衍发挥了主导作用。
2009年11月,俞圣衍受聘为宜生集团总经理,自他任总经理以来,自己挂帅主持产品开发、市场拓展、技术服务等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实现年销量30%以上的增速;在企业内部管理方面,强化管理制度化,组织管理扁平化,不断提高职业素养,提高团队的凝聚力,使公司的管理进一步走向标准化、规范化。
2011年3月始,俞圣衍主持集团下属日照宜生牧业有限公司千头奶牛标准化养殖基地的建设运营。本着科学、严谨、负责的管理与经营。现如今,宜生牧业已通过省级无公害化农产品产地认证,并先后被认定为市级、省级规范化牧场。为让市民真正喝上“家门口的放心奶”,宜生集团凭借自有牧场优势,率先在市内连续设立5处鲜奶吧,为市民提供放心、健康、便捷的新鲜牛奶。
为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俞圣衍非常重视产学研合作项目,公司先后与青岛农业大学、山东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良好的人才合作关系,并于2009年赞助该院举办首届“牛病防治技术知识竞赛”;自2009年,先后承办青岛农业大学羽毛球比赛等多项体育赛事。俞圣衍及宜生集团外籍顾问团多次受邀为该校学生做专业课题及职业规划讲座。2012年,集团在该校动物科技学院设立“宜生奖学金”,以此帮助诸多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大学生。
由俞圣衍牵线,公司与美国伟克公司(VI-COR)、台湾国欢企业等国际大公司建立人才科研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多次举办技术研讨及人才培训活动,宜生集团也因此获得了大量的先进技术资源和人才储备资源。一年一度的“宜生奶牛技术论坛”逐渐叫响于省内奶牛养殖业,成为宜生与奶牛养殖业者分享国外先进养殖技术,交流养殖实践经验的平台。
在俞圣衍的创新管理下,宜生集团凭借科学独到的专业配方、良好稳定的产品质量和及时到位的客户服务,经历了奶业“三聚氰胺”事件和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后,迎来了迅速发展的契机,成为奶牛饲料领域的后起之秀。2008年度宜生集团被日照市东港区委、区政府授予“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10年被评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通过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成为伊利集团、得益乳业、亚奥特乳业指定的饲料供应商。
“让养殖更轻松,让食品更安全,让人类更健康,”这是俞圣衍始终恪守的企业道德准则。在生产工作当中,他视质量为企业的生命,视诚信为企业的无形资产,视关爱人类的健康为最高天职。
他一直强调:质量是无形的推销者,没有质量的精益求精,就没有产品的竞争力。为此,他制定出严格的生产控制程序和产品检验验收程序,设立了质量预警系统,畅通质量信息网络,把质量情况及时反馈到生产中去,加大了质量考核力度,做到了有奖有罚,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山东宜生第一时间将产品样品送检至上级部门,并在省级畜牧部门多次抽检、突击检查当中未发现一例质量安全事件。
对于未来的发展,俞圣衍说将继续他的人生理想——— “让养殖更轻松,让食品更安全,让人类更健康”,为客户提供“实在的产品、实在的价格、实在的服务”;对同行业“君子之争,正派经营”,取长补短,维护行业共同利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对于员工坚持“得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理念,鼓励员工创新学习,让人人都有发展、升迁的机会;对于供应商讲究信用,尊重对方,实现双赢,树立良好的商业信誉;对于国家和社会,坚持“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积极提供就业岗位,缓解社会压力,注重环保,回馈大众。
俞圣衍目前已定居日照。他说,是日照实实在在的人,优美的环境,以及日照未来发展潜力吸引了他,自己早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日照人”。
俞圣衍说,定居日照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台办等均给予了深切关怀与帮助,宜生集团董事长焦尚华更是给予了企业管理上的充分信任,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他深感温暖。
“常怀感恩之心”,俞圣衍表示,要用自己的实干来推动企业发展,来回馈他的第二故乡——— 日照,这片他所爱着的土地。
俞圣衍在给学员上培训课
新闻推荐
“我想早点回家!” 260多户居民和9家企业为他“爱心接力”
本报记者 李培安 通讯员 宋惠敏 王文浩,这位本该风华正茂的20岁青年已经没法起床了,只能整天躺在床上,时间一长,手脚就开始麻木了。 王文浩是日照街道姜家村人,他本...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