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让其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最大可能地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或想法;再借助孩子对成功的渴望,最终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也就是数学应用,方显数学教学的本质和课标的要求。
以青岛版五年级上册18页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为例。在利用实物和模型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有直接的观察和操作,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建立清晰的几何表象。因此,在课前,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动手粘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纸盒子,既体现了操作方式,又能让学生将问题和知识点提前预设了。学生在制作纸盒子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四面和侧面的合理设计问题,尤其是正方体,本身的开放性就很强,不论小学初中,不论哪个版本,对于能折成正方体盒子的特征都能有所了解。这种具有观察操作或者拓展的课题研究,学生总会给我们非常的惊喜。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操作的时候脑子里既有“曾经的问题”(课前制作纸盒子遇到并已经解决的问题),也带着未解决的困扰自己的“印象深刻问题”,课堂上的兴趣点和主动性从而被充分激活,进而实现我们所需要的、学生应达成的教学效果。
其实一说到“操作、观察”等方式,我们总会想到“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觉得这个领域本身就是直观形象了,操作性会更容易和强一些。可是,对于数学的课程内容,作为教师应当宏观综合地去对待。尤其是“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因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更能够让学生在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同时,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最后,新课标“提倡把这种教学形式体现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而不是心血来潮,走马观花,随意处理。这一点,值得我们思考。
新闻推荐
...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