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何宗清,现供职于高青县发改局
学校:中国海洋大学(原山东海洋学院)
时代背景: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并不为过。那个时候的高等教育堪称真正的精英教育,适龄青年中只有10%的人能够进入高等学府。他们怀揣纯真,读着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以梦为马,奔驰在理想的道路上。那时候物资相对匮乏,他们的入学装备也很朴素,电子产品简直是天方夜谭。
按照流行的划分标准,1966年出生的何宗清算是一名标准“60后”。1987年,他考上了中国海洋大学(原山东海洋学院)。因为高考,这个农村孩子的命运被改写。
不带被褥但穿了一身新衣
何宗清说,当年的物质生活远远没有今天这么丰富,现在的学生在高中时就有了手机、手提电脑、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而在当年,这看起来简直是天方夜谭。“当时在农村考上大学也是件不容易的事,家里请了村里的几位负责人到家里坐坐,但那时不像现在,贺礼都成百上千的给,我那个时候就是庄里乡亲的给个五块、十块的表表心意。”
“当时,我所在的那个班是学校推行公寓化管理的试点班,所以不用我们自带被褥等用品,还是比较幸运的。”直到现在想起来,何宗清还觉得不带被褥是比较幸福的一件事。
说起随身携带的最贵重的物品,何宗清说是专门找人做的一身新衣服,还有母亲亲手给自己做的一双布鞋。“这很贵重了,因为在当时的农村,买新衣服是很奢侈的事,只能到了春节,父母才会给孩子买新衣服穿。平时都是穿哥哥们穿不上了的衣服,如果衣服坏了,就补补再穿。”
怀揣100元学费上大学
到青岛读大学,是何宗清第一次出远门,家里放心不下,便让二哥一路送着到了学校。何宗清清楚地记得,当时家里给了不到100块钱,交了学费、书费等费用外,身上剩不下几块钱了。“当时一个月生活费20来块钱,如果实在不够了,就给家里写信要点生活费。”每到寒暑假,走出象牙塔的何宗清就要回到老家帮家里干农活。“家里会给我包一块地,也算是给自己赚学费了。”
“虽然现在看起来很清贫,但我们那时都不觉得苦,因为大家都一样。”何宗清回忆说,入学后,学校的娱乐项目也很简单、单纯,没有现在的网络游戏,没有现在的唱歌聚会,但在他看来,那个时候单纯的大学生活,让他至今都留恋。
(文/图晚报记者相国旗)
新闻推荐
司机打蚊子打丢200万 幸好被士兵小姜捡到并送到警务室失主1个多小时找到
...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