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淫文学的读与写氤氲之中,乐此不倦的吕铭强先生,是我近半个世纪的文友。“友天下士,读世间书”(南怀瑾语),我觉得铭强兄颇有这种大师般襟抱和情怀的追求。
在现代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和市场经济不断扩大、刺激下,社会个体对物质享受的欲望难免有偏离正轨的道德准则,往往被近功急利、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等难以填平的欲壑所侵占。不平心理浮动,难有宁静之时。此时,读一读吕铭强新著《夕阳碎影》,或许会给你一点启示。作者在自序中就言明:“在体察人生,拥抱生活,仍想自我超越,没有停歇的行走,仍有一些激情和忧患意识,让文字通连着社会与生命。”《笔记秦皇陵》就让我们读到这种厚重的历史观和忧患意识。一座皇帝陵寝,庶民百姓“从渭北诸山开凿石料,从四川、湖北调运木料,精致包括铜车马和近万具兵马俑在内的陪葬品,征召万计、十万计的民工大军,是不可想象的……”李斯为相时,向始皇秉报:“臣将隶徒70万人,治骊山者,已深已极。”这种触目惊心地专制奴役的血腥,能不令人沉思这段灭绝人性的残酷。据史料记载:那些精心为秦始皇制兵马俑的能工巧匠,在秦陵工程完成后,秦始皇怕有知情人活下来,一个不剩的活活埋掉了。《汉书》记载,秦灭赵时,屠杀了20万赵国战俘,而听命于秦始皇为其铸造辉煌地下宫殿的70万顺民何罪之有?竟也殒命于地下,这悲怆的血淋淋的史实,它分明在告诫今天,我们在赞美辉煌历史时,切记不可忘记它辉煌背后冷酷的血色。作者在这篇《笔记秦皇陵》最后说:“时光难留,春去无踪,那是昨日星辰,我们已经学会了古今对比,我们已经站上了一个新的历史台阶上……”
随着年岁增长,铭强兄虽已古稀,让他越来越思索生命的意义,为使自己“心灵的丰盈”(见《序言》)他的文字对社会、对人生等题材多有涉猎和诉说。苏格拉底说过:“未经思索的人生不值得一过。”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内心的充实。在《城市的文化味》一文中,作者借游览青岛对岛城城区整洁的街道,公交站牌也看不到涂鸦之作……由此想到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他说,像我们这样的猪龙河要尽快清澈起来,人行道上、剧院座下不再有痰渍,公交车上为人让座,在排队的地方皆秩序井然……凡来淄博游览观光者,应对淄博留下好印象,特别是淄博人,应该真诚、谦虚、豪迈,且温文尔雅,这就是一座城市最迷人的风景了。但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用心去做,人们常说,用第三只眼睛看世界,这第三只眼睛就是心。用心就会发现,就会创造美好未来。此刻你看到的不仅是生活的表象,你更会发现存在的意义。世上富豪不见得幸福,显赫者也会自卑自叹,大千世界,红尘滚滚,人生之旅需要很好地抉择。正像一曲歌里唱的:“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潮起又潮落;恩恩怨怨,生死白头,几人能看透……”其实,人生就是自我扬鞭自我奋蹄的过程,尽管一路多坎坷不平,努力了,回望留下的过程,就是一份自慰的岁月记忆,是一曲自我谱就自我咏唱的歌。
当读《大美夕阳》这带有哲思的美文时,恍然昨日夕阳封存在书页中,迴绕于心。这是作者与友人游览西安近郊乐游原,即诗人李商隐写那首著名诗作《乐游原》地方,见墙上刻下这首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见诗,情景交汇,引发作者思古之幽情,今昔迭印,觉得人生乃是“生命的重新燃烧”、在于“继续”,去“诠释着夕阳的大美大爱……”倒是作者摈弃了“意不适”的感觉,窃喜“我退休后,虽然出版了多部作品,而每当新作摊上字台,墨香惠芳,却会感到满足。”满足就是一种自适,自适就是一种福气。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有言:“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雅;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所穷。饮斛满酌,颓任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物冥合。”把自然美与人格美糅合到一起,从而物我两忘,有飘飘然羽化登仙之快哉。《大美夕阳》一文的结尾,作者借用散文大家朱自清的诗勉励自己: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铭强兄是爱散文写作的,大半生与其相伴,与其结为挚友,以真情相邀相待。所以他的文字往往散发出思想的光焰,呈现出一个作家、知识分子在人类现代社会境遇中,所形成的思索与考问。作者无论是逸兴挥洒,还是慷慨悲歌,读来,总能让人感受一点人格精神上的境界,增添一点做人的平常心。
新闻推荐
...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