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面对当前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自主创业成为许多有志者的必然选择,也发挥了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基于此,本报特开设“创业之窗—创业·就业 路在脚下”栏目,讲述身边创业者的心路历程、成功故事,希望能对想创业、正在创业的读者有所启示,激励和帮助更多人明确目标,实现自主创业……
张文超,一个充满热情的26岁小伙子,他放弃大城市优越的工作,毅然返回家乡宁津搞起木器加工。经历了困难的磨砺,张文超不仅创办了家居公司,还带动更多人就业。
辞职返乡,坚持走自主创业之路
儒雅、谦虚,年轻的他有着同龄人没有的成熟稳重。 2010年,张文超毕业于山东建筑大学。由于取得“热能与动力工程”和“市场营销”双学士学位,毕业后他签约一家国内知名的家电企业。
一年多的工作历练,让张文超坚定了自己创业的梦想。 “小时候在家乡,创业者们不懈努力的奋斗精神就深深吸引着我。 ”张文超告诉记者。起初准备的项目是开一家火锅店,在珠海工作时,他从经常光顾的一家自助火锅店老板那里了解到,开火锅店很有市场,一天就能挣一两万元。
2012年初,张文超向家人说出辞职去创业的想法,家里没有一个人赞成。创业梦想在心中已封尘太久,他迫切需要行动起来。辞职后的张文超回到德州,骑着自行车转遍市区大街小巷寻找店面,却因资金、人员等问题终止了计划。
摸索前行,历经挫折不放弃
预想的项目失败了,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张文超,急切寻找着新项目。2012年6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鞋套机项目。“有些家庭在客人进门时,会提供替换的拖鞋,避免踩脏地面,而鞋套机可让客人免除换拖鞋的麻烦。 ”他为自己独到的眼光兴奋不已,“有了这个想法,我马上买了去浙江的火车票,到鞋套机厂家申请青岛区域代理。 ”
在青岛,他想尽办法推销自己的产品,进小区面对面推销,把产品放在家居卖场代销,与超市联营……耗费了半年时间,由于他对市场的盲目自信,结果收效甚微。在鞋套机项目失利后,张文超又尝试做过旅游特产、小商品批发等生意,仍然铩羽而归。
一路走来,尽管遭遇挫折,但张文超没有放弃创业梦: “年轻的我们选择创业,就不能怕失败,在摸索中汲取失败教训,我相信能成功。 ”
突出优势,带动更多人就业
2013年,对张文超来说是个新起点。一天,他在网上看到一条采购实木家具的信息,这种餐椅正是宁津县生产的。对家乡实木家具情况有所了解的张文超,立刻打电话过去自我推介:“你们在网上发布的采购产品我可以做。 ”一来二去的联系中,这个生意谈成了,他掘得自己的第一桶金。
生意做了一段时间,问题随之出现:由于没有自己的工厂,产品质量、交货时间都无法保证,导致订单损失甚至客商取消订单。
“为什么不利用家乡资源自己建个工厂呢? ”在亲朋好友支持下,张文超成立了宁津友家家居有限公司。“因为没有接触过实木家具的制做工艺,从最初的设备排布、调试安装,到后来的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我只能一点点学习,最累时坐着就睡着了。 ”张文超说。
在他的努力下,公司现在已步入正轨,生产面积 3000余平方米,拥有实木餐桌椅标准化生产线,年产实木餐椅 30000件,带动 40人就业。
“创业之路很难、很辛苦,但只要坚持走下去不放弃,成功并不遥远。 ”张文超深有感触地说。□本报记者 李根 本报通讯员 牟永来
新闻推荐
5月18日上午,第四届资本交易大会暨融入首都经济圈投资洽谈会开幕式结束后,市政府与青岛银行等签订合作协议,禹城市与大连信德投资集团签订25亿元大禹文化旅游项目……下午的对接活动还未开始,便有40...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