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建设幸福德州,教育肩负着重大责任和使命。为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2010年,德城区委、区政府提出了打造教育名城的战略。4年来,德城区加大资金投入,培养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师14人,齐鲁名师、名校长3人,建设省级教学示范校9所,省市级规范化学校29所,教育工作实现在全市有位次、全省有影响、全国有特色。
抓投入强基础 改善办学条件
教育,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家庭的希望、社会的重托。为此,德城区坚持把建设教育名城作为建设幸福德城最大的民生工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力支持教育事业。
大规划。 2011年至2014年,德城区累计投资4亿元新建第二实验小学、第三实验小学、德州十中及学院附小,扩建北园小学等10余所中小学。投资4600万元新建黄河涯镇、二屯镇、天衢街道及新华街道4所中心幼儿园。按照 《德城区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五年规划》部署,今年投入3.2亿元,在城区东南部新建规模为中小学各36个教学班、建筑面积5.9万平方米的明诚学校和规模为48个教学班、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的第四实验小学,目前,两所学校规划设计已完成,准备开工建设。
大投入。 4年来,该区教育总投入约11.3亿元,除了高规格建设学校外,该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得到落实,仅2013年,该区补助资金 4.9万元,为 600多名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免费提供了教科书。发放中职学生助学金 407万元、学前教育助学金 167.8万元。资助农村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30万元。筹集资金 936万元用于实验器材、图书和微机购置。投入 500万元完成北园小学等6所学校的塑胶操场建设,城区学校操场全部升级为塑胶操场。投资 100万元实施了农村学校改貌工程。
信息化。在新建、改扩建学校的同时,高标准配备教学设施。投资2100万元新增教师笔记本 1100台、学生用机4000台,建设高标准微机室30个,多媒体教室300个,实现了 “班班多媒体,教师人手一机”的目标,交互式智能平板电视教学正在普及推广。投入1448万元购置图书85.8万册,建立了图书阅览藏书网络管理平台。投入1100万元配备公共教学用房设施、购置实验器材。
抓培训重师德 提高队伍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德城区以培养讲奉献、业务强、素质高的教师队伍为目标,大力实施名师、名校、名校长“三名”工程,师资水平明显提升。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坚持 “内引外派”,举办 “知名教师教学观摩”和 “青年教师成长论坛”,先后聘请北师大博士伍新春、上海教育专家曹培英等10余名全国知名教育专家、学者、特级教师来该区讲学。每年选派骨干教师和校长1000余人分赴北京、上海、江苏、潍坊等教育发达地区挂职学习锻炼,进行影子培训,提升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水平。目前,该区有齐鲁名校长1名、齐鲁名师2名、省特级教师6名。 3名教师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 5名教师被评为省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 54名教师被评为市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 280余名教师在全国及省市优质课评选中获奖;在第六届全省中小学及幼儿园省级教学能手评选中, 18名教师被评为省教学能手。
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实施中小学校长 “千分制”考核,促进了校长规范管理、提升层次。组织13名中小学校长参加全省骨干校长培训及北师大公益培训。安排60多名中小学校长、 50余名幼儿园长到潍坊、诸城、青岛、北京等名校考察学习。 2名校长参加全市校长论坛,分获城区、农村一等奖。
建立教师补充机制。按照 “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面向省、部属重点师范大学及 “211、 985工程”学校招聘了教师, 2009至2013年,共招考教师513名。今年又公开招聘教师100名。截至目前,该区共有研究生学历教师163人,占教师总人数的32%,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日渐改善。
抓素质提能力 焕发教育活力
素质教育是成就幸福人生的根基。德城区始终把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加强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从礼仪、卫生、学习、劳动和节俭等方面,培养尊敬师长、礼貌待人的优秀品质,养成爱劳动、会劳动、爱清洁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组织 “我的中国梦”读书征文、书画、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教育系列活动。
加强学校特色教育。各学校结合实际,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学校特色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书香校园、运河文化、书法教育、剪纸艺术等特色鲜明的学校文化品牌在省内外影响力不断增强,剪纸、围棋、舞蹈、科技小明星层出不穷。在全国特色学校评选中,北园小学和新湖南路小学榜上有名,德城区也先后荣获“中国促进儿童阅读示范区”和 “21世纪阅读实验基地”等称号,建立省级实验基地 (学校) 20所。
开展学生社团活动。该区制定《加强中小学生社团建设的实施意见》,规范社团管理。成立了文化健身社团、服务社团和科技社团等170多个社团。组织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等活动,开发了艺术、体育、社会活动等 10余类学科。拓展了艺术、体育、社会实践等60多种课程,为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创造机会。
抓创新推课改 提升教育质量
创新教育方式、提高育人质量,是教育落实科学发展的充分体现。该区创新教学常规管理模式、推进教学改革、建设高效课堂,教学管理效益显著提高。
创新教学常规管理模式。全面实施管理重心下移,实行机关党委成员包片、科长主任包校、职能科室 “2﹢3”工作制度,机关干部带头深入课堂,教研人员深入学校蹲点教研。建立以课代研、磨课赛课、课例研究、班级无缝管理等制度。狠抓集体备课制度落实,集中开展学科集体备课活动。举办青年教师限时备课大赛、中小学数学英语教学衔接研讨、小学阅读课讲课比赛等活动。
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出台了 《德城区教学改革和高效课堂建设方案》《德城区高效课堂模式建构与研究》,印发了 《德城教研》教改专刊。各学校结合实际,进行了广泛地学习宣传和发动,相继制定了学校课改实施方案,并按照教学模式要求,进行积极的实践和探索。德州三中的 “当堂达标”、德州五中的 “合作学习”等课改模式得到认可和推广。小学语文生本高效课堂整体改革正在推行。制定完善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编辑 《德城区高效课堂探索实践研究》,开展了优质课评选、基本功大赛、高效课堂 “同课异构”、年度论文、教学设计大赛等活动。
加强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制定下发了 《德城区学科教研基地建设方案》,建设区级学科基地16个。构建起了由教研室、基地学校、学校教研组和全区学科教师共同组成的教研共同体。以基地学校为平台,集中开展集体备课、课例研讨、听评课以及磨课、赛课等活动。结合高效课堂建设,组织骨干教师到基地学校集中进行课堂指导、导学案使用研讨、课例研究等工作,开展了同学科教师共同参加的新模式、新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该区教研室被命名为 “山东省基础教育示范性教研机构”。
落实科研兴校战略。建立了 15个国家教育科研实验基地, 8个省级教育科学研究实验基地, 4个市级教育科研实验基地。承担国家级课题21项,省级课题27项,市级课题101项。在全市通过结题鉴定的43项省级课题中,该区占了 15项。去年,德城区被国家教师科研基金会授予“全国创新型教师培养实验区”。
教育名城建设成果
■德城区荣获全国 “两基”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等多项全国、省、市级荣誉称号。
■德城区在全市率先通过省教育工作示范区验收,成为鲁西北首个获此殊荣的县市区。
■4年多来,教育投入累计达到11.3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
■新考选教师中研究生人数为163人,占总体教师数的32%,并涌现出一批国家、省、市级优秀教师。
■拥有省级示范学校9所,省市级规范化学校29所。 2所学校被评为全国特色学校。
□本报记者 袁芳 李艺 本报通讯员 王树金 康希福
>> 延伸阅读:
德城教育名城成果展本月底举行
本报讯 (康希福)为期 3天的德城区教育名城建设成果展本月底将在市中心广场举办。
德城区47所中小学、幼儿园、职业学校参加,共展出展板102块。本次成果展,集中展示德城区教育工作取得的新成绩、新经验、新特色。旨在提高广大群众对教育工作的满意度。此次活动也是德城区教育局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举措。
新闻推荐
太博会引发了投资热潮,一个个大项目纷至沓来,我市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