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小名士”向市民讲解用一次性筷子的危害。朱艳 摄记者 阮敬晨
关注公益、传承美德,眼看去青岛参加半决赛的日子马上要到了,“国学小名士”们却没有停下参与公益活动的脚步。连日来,他们冒着酷暑,带着“孝心”走进敬老院、带着“爱心”走进需要帮助的留守儿童家里、带着“节约、环保”理念走进大大小小的餐饮机构……将经典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意地结合起来,用自身行动影响更多人。
环保“筷”行动
“一棵生长了20年的大树,只能制成6000-8000双筷子,我国每年为生产一次性筷子就要减少森林蓄积200万立方米。保护森林,请不要使用一次性筷子。”为了唤醒市民的环保意识,7月26日,“国学小名士”金俊希、王然、魏瑞、黄李丹发起了一场名为环保“筷”行动的公益活动。
当日中午12时许,“国学小名士”们走进新兴南路的多家餐馆,现场向市民讲解使用一次性筷子的危害,并展示了因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而让绿色森林消失的图片,鼓励大家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该活动受到了在场市民的广泛好评,他们纷纷在“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的海报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很多时候为了图方便,在就餐打包的时候会使用一次性筷子,今天国学小名士的讲解让我很震惊,以后会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市民赵先生说。
敬老院内献爱心
26日下午,“国学小名士”张峻卿、陈星、杨钦带着礼物来到小清河畔的北辛敬老院进行慰问,为这些孤寡老人送去清凉和关爱。
“国学小名士”的到来让原本安静的敬老院一下子热闹了起来,他们个个干劲十足,各自发挥所长,一进敬老院就兵分几路忙个不停。有的帮老人打扫卫生、理发、洗脚、剪指甲、陪老人聊天;有的还为老人们表演了精心准备的文艺节目,二胡独奏、诗朗诵等节目赢得了老人们的阵阵掌声。期间,他们还将自己买来的西瓜切好,一块块递到每位老人手中。老人们一边吃着西瓜一边欣赏着节目,个个乐得合不拢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作为‘国学小名士\’更应该发扬这一美德。”杨钦表示。
情系留守儿童
7月25日,“国学小名士”高晗来到界河镇中心小学看望那里的留守儿童。高晗以大姐姐的身份走进留守儿童群体,辅导他们做作业、和他们一起玩游戏、画画,轻松有趣的互动方式让留守儿童度过了愉快而美好的一天。
高晗通过调查了解到,在界河镇中心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孩子的情绪容易消极,性格孤僻,他们亟需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关爱。在与留守儿童的短暂相处中,高晗格外留意他们的情感需求,用谈心的方式鼓励他们好好学习,敦促他们不能因父母不在身边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另外,高晗还特意为留守儿童们上了一节暑期安全课,提醒他们注意身边的安全隐患,远离危险。
一天的相处,高晗与留守儿童彼此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临别时,他们依依不舍拥抱告别,相约以后要常联系、常见面。
幼儿园里讲国学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26日上午,在市区一家幼儿园里,近20名孩子端坐在教室内,认真地齐声朗诵《弟子规》。这堂国学课的老师不再是幼儿们熟悉的面孔,而是来自滕州一中的“国学小名士”徐杨和吕文兴。
当天课堂上,徐杨、吕文兴通过各种小典故、小寓言,生动地把国学知识和传统文化传授给孩子们。“本来觉得小朋友们不认得字,教起来会比较困难,没想到20多分钟后,他们就已经能较为流畅地朗诵。”徐杨说,在这次活动中,他不仅过了一把当老师的瘾,还通过弘扬传统文化,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内心很愉悦。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通过亲自策划并参与公益行动,“国学小名士”们对传统文化与美德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们因此而收获了成长,羽翼日益丰满,即将逐梦高飞。
新闻推荐
大学录取通知书迎来投递高峰 邮政部门提醒:考生要保持通信畅通,可借助微信“跟踪”通知书
...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