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青 作
又到毕业季。对应届生来说,如果不去机关当公务员或者在国企就职,找到工作后还需要操心一件事——给薄薄几页纸的档案安个“家”。安“家”要花钱,很多人未必知道,这笔档案费,已是“天文”数字:北京每年收取的档案费超1亿元,广州华南人才市场每年收费也有数亿元。专家估算,全国每年人事档案收费至少达数十亿元。(《南方都市报》8月12日)
薄薄几页档案纸,每年的保管费居然达一两百元钱,如果测算下空间占比,这档案的“安家”价码远甚于豪宅租金。你不知道为什么收费这么贵,你更不知道这些费用去向哪里。因为目前,全国尚无哪个省市公开过档案保管费的具体使用、支出细目。你所知道的,就是除了国家机关公务员、部分退役军人、部分残疾人、失业者等人员外,其余几乎所有人都须缴纳档案保管费。全国200多个地级市,每个市每年收费少则数百上千万元,大城市动辄上亿元,全国每年收取的档案托管费至少达数十亿元——这就是“集跬步致千里”的档案费!
诚如学者所言,档案费简直就是一个怪胎:看似服务,却又难言公益;很像买卖,却垄断无休。因为按规定,“弃档”或“自揣档案”是违规的,因此,“消费者”甚至没有说不的权利——你只能在它那儿存档案,收费也不可能议价协商。仔细想想,这确实是个难解的症结:本质上说,档案托管属于公共服务,而就业或社保等部门也是财政兜底的权力部门,凭什么单独将公民档案托管推到市场化商业服务中去?
还有个疑问:如果毕业档案要收托管费,那么,户籍档案、财产档案、征信档案等,岂不是都可以坐收渔利?其实,现在很多地方已经取消了档案费,譬如江苏、山东青岛开发区就是如此。既然不收也不会导致“托管崩溃”,那么,每年数十亿的档案收费,有必要吗?
每一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固然都有其合理存在的历史缘起。但随着服务型政府理念的深入人心,尤其是随着公共财政的丰厚积累,清理并取消悖逆公共利益、有悖民生为上的部分,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之义,也是权力机关简政放权的诚意之举。眼下而言,不仅档案费的收费程序与目的值得拷问,在电子化办公早已跨越世纪的今天,纸质档案漫天飞的现状,是否也该考虑退场了呢?每年收取数十亿元档案费,相关部门早已赚得盆满钵满,是时候收手了吧? (邓海建)
新闻推荐
鲁能五名外援谁能上场比赛将是球队幸福的烦恼。(本报记者 崔健 摄) 今晚,齐鲁球迷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足球节日,在足协杯半决赛中鲁能泰山与青岛海牛将上演“齐鲁德比”。这场比赛在海牛主帅宿茂...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