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蒋兴坤李剑桥
酸度增长
或将导致贝壳种类减少70%
“海洋吸收人类排放二氧化碳的50%,但这种吸收在减慢。”在10月15日召开的“2014中国·青岛海洋国际高峰论坛”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主席卞相庆说,海洋对于二氧化碳的吸收已经饱和了,二氧化碳正在使海洋酸化,并且产生海洋腐蚀、海洋生物多样性下降等不良的后果。
“新的研究发现,在北极这样寒冷的环境下,也有海洋酸化的现象。而且海洋吸收二氧化碳不是无止境的。以南大洋为例,在过去二三十年里,其每年吸收的量在下降。”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焦念志说,海洋稀释二氧化碳有代价,这存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人类开采原材料和能源活动,已经影响到了深海的生态平衡。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教授丽莎·安·莱文多年研究发现,不断上升的二氧化碳,导致深海也在发生酸化,海中的氧气在不断损失。“这都是由于越来越多的人类探求和海水的暖化所造成的。”
在今年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二次缔约国大会上,有专家指出,在过去的200年中,温室气体中最主要的气体二氧化碳使全球海洋酸化度上升了26%。这导致海洋中的珊瑚以及贝壳类生物受到威胁。
专家预测,如果人类无法遏制海水的酸度增长,到2100年,海洋中的许多生物都可能会消失,尤其是贝壳类生物,它们的种类可能会减少70%。而其他类海洋生物的种类也会减少30%至40%。
“蓝碳”与“蓝碳计划”
海洋在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蓝碳”,一个在国际上已广为人知的概念,在国内却鲜为人知。作为“中国蓝碳计划”倡导者之一,焦念志认为,我国亟待加强“蓝碳”研究。
焦念志解释,大自然的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掉、固定并保存下来,这就是所谓的“绿碳”。如果这个系统在海洋,那就是“蓝碳”。目前,已知地球45%的“绿碳”储存在陆地生态系统,另外55%储存在海洋,也就是“蓝碳”。
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发布《蓝碳:健康海洋对碳的固定作用——快速反应评估报告》指出,“蓝碳主要指红树林、盐沼、湿地、海草。随着科技认识的不断进展,这个概念已经扩展到水里,包括河口、海域、珊瑚礁等。”
海洋的碳通量和储量到底有多大?焦念志举了一个例子:此前已知的红树林、盐沼、海草,消耗和存储二氧化碳的量分别是亚马孙原始森林的10倍、6倍、2倍。扩展到河口、海域、珊瑚礁,海洋的碳通量和储量更是不可想象。
“整体来看,在碳总量基本固定的情况下,如果空气里的碳多一些,海洋里的少一些,则气候就会因温室效应而变暖。相反,如果海里的碳变多,空气里的碳变少,则会产生气候变冷。但目前利用‘蓝碳\’机制还有诸多待解的难题。”焦念志认为,我国近海研究总体落后,应通过打造“中国蓝碳计划”推动海洋科研发展,并进而作为科技创新力驱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卞相庆认为,海洋战略应该很好地发展“蓝碳”市场,建立碳交易市场,通过市场机制加强海洋污染物回收利用,还要加强研发海洋资源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海洋开发需要利益合理均分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保护都面临着“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双重挑战与机遇。我国提出的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应该是一条生态文明,合作共赢之路。
“在这个世界,如果说你是一个人玩儿的话,没有人陪你玩儿。只有在大的或者全球里面,每个人都能够拿到自己的实惠,这才是一条和平、合作的发展之路。我国提出建设海上丝绸之路之后,我们可以跟其他国家联合建立海陆一体的海洋观测站,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人家也不感兴趣。”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吴立新说。
“人类需要用一种绿色的方法保护和利用海洋。”丽莎·安·莱文认为,海洋资源利用需要保持一个平衡。深海领域现在涉及到的有140个或150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区、深海区,各自独资管理。为了维持海洋生态体系,我们需要利益合理均分的体制和机制,更好地管理有生命和无生命资源,确保这些管理能达到公开和透明的程度。
卞相庆认为,未来制定海洋战略规划的话,应该着眼于海洋科技和技术,有很好的海洋区域管理,对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多样性的保护,使之更加均衡、可持续发展。同时应对海平面上升以及气候变化的改变,要有综合的海洋管理、海岸管理,要增加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应用。
新闻推荐
□CFP供图青岛港外贸集装箱码头,一艘货轮在装载集装箱。青岛港位列全球第五大港,作业效率世界第一。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这是...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