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卢昱陈巨慧
卢昱(以下简称卢):国庆节黄金周忙啥呢?QQ不上线,朋友圈不更新,微博也不刷,还真把自己当大腕儿,玩失联啊?
陈巨慧(以下简称陈):嗨,不是在看黄渤的电影,就是在排队等着看黄渤的电影呗。最夸张的就是《心花路放》,首映当晚,为了看黄渤与徐峥这对老搭档的新囧途,我排了足足一个半小时的队。可到我的时候,所有剩余场次只剩下第一排的票了,于是只好跟黄渤来了次“亲密接触”。这部电影果然火,首日票房累计1.35亿,第二天又一鼓作气斩下1.17亿,累计票房高达2.56亿,刷新国庆档单日单片票房记录。
卢:嘿,为了老乡的新戏,费那么大力气,砸上那三五十块钱,值得!咱们这个辨识度颇高的青岛老乡,真是挣大钱了,他的片酬顶咱们好多好多年的收入!
2006年时,这家伙出演《疯狂的石头》,片酬不过几十万。过了两年,刚过百万,到2012年《泰囧》,还在数百万游移。现在可过千万啦!这级别,与刘德华、周润发等人并驾齐驱,绝对一线影星,火爆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家伙长得没啥自信,好歹考上电影学院,能把爱马仕穿出工人装的感觉,却一点也不影响人气飙升啊!
陈:别看人家现在风风光光,当初也是受尽磨砺,取经路比“唐三藏”还艰辛!黄渤从小就喜欢唱歌,参加过不少歌手大赛,还当过舞蹈老师。初中毕业后,他开始在青岛歌厅唱歌,每周唱上两三晚,每晚赚15块钱。
上世纪90年代初,他和毛宁、杨钰莹等一起签约广州的唱片公司,可人家红了,他却因为形象问题“暗黑”。于是,他又“北漂”,跟周迅、零点乐队、沙宝亮在北京歌厅里唱,历史再次重演,别人都火了,他依然落寞。1996年,演艺事业发展不利的他回到青岛,当起小老板,开过玩具商店、制鞋厂。直到本色出演电视电影《上车,走吧》,才让他有了考电影学院、做专业演员的信念。可求学之路也不容易,第一年没考上,第二年上了进修班,第三年再考,28岁时才考入表演系配音方向,拿到高职学历,并由幕后走到幕前。
卢:嗨,这些经历都是前期交的“学费”啊,要不怎么能有一出出接地气的表演呢。黄渤从扎入社会,就开始见识各种挫折,对苦难的理解、麻木、疼痛到最后的接受也是一步步深化。那时候演出完了,东家要是忽然不付钱,但端上酒来,该喝还得喝,该叫大哥还得叫。
年轻时候的经历,对黄渤来说,也成了礼物,不仅慢慢消化,还成了他做人的底子。他演戏的头几年,碰上“草根”角色,不需要太多想象,就能上手,因为早就真真切切地见识过类似的形象。
陈:是啊,人家这“社会大学”没白念,小人物拿捏得特别到位。而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演的电影拿到超过30亿的总票房,却没有丝毫“票房王”骄纵的习性。前些天接受众娱记群访的他,被赞为历来接受群访的明星中配合度最高的,不仅对采访问题来者不拒,幽默作答,还和记者开起玩笑,最后向所有女记者“献吻”,令一众男记者又妒又恨。
尽管被捧为实力“影帝”,但黄渤对自己的表演状态保持清醒的认识,也坦言因为离原来的底层生活越来越远,“以前演戏,我都是提前铆着劲来,随时给大家好多种想法。现在有时候,到了就拍,拍了就过。感觉不好。”加上工作太紧凑,他也会觉得有些累,需要休息、充电,对自己不满的他也一直在推戏,尤其是大片推得比较多,“有一些推了觉得可惜,没办法。天上掉馅饼,我能接着一两个就不错了,每一个都能接着也不太可能。”
卢:聚光灯下,能自省的演员是智商、情商都很高的!即使红得发紫,也要靠作品说话。虽然有时候别人会玩命夸奖黄渤,但他也清楚,一定会有往下走的一天,人都逃不过。我挺欣赏他对自己的定位,事业要是十层楼,他会选择七层。其实,馅饼再好吃,也不能端着在楼顶吃,七层最容易做好自己,满足自己,也能从观众那得到回馈。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赵小菊能收到隔壁邻居家的WiFi,对于何强来说,是这个假期的幸运也是不幸。虽说国庆放假,从平日奔忙的喧嚣城市回到了莱芜近郊静谧的小乡村,但工作却仍如影随行。何强在一家...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