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岁尾图书盘点,尽管有各种评书榜单可以供读者参考选择,但依然可能会有眼花缭乱的感觉。为此,早报Y周刊采访了臧杰、周海波、高伟、艾玛、卢戎五位作家,他们分别在青岛的文艺评论、小说、诗歌、散文和报告文学等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现在来看看他们给读者推荐了什么2014年好书?
臧杰:关注历史本相
文艺评论家,良友书坊文化机构创办人。著有《民国美术先锋》、《民国影坛的激进阵营》、《天下良友》等。主编有《良友》、《闲话》、《闲话文库》、《大家文库》等。
活跃在当下青岛文学和美术等艺术领域的文艺评论家臧杰,同时作为一位知名图书策划人,他在自己看过的2014年书单中给读者推荐了王耿瑜的《他们在岛屿写作》和杨华丽的《“打倒孔家店”研究》两本人文类图书。
臧杰认为,作为与影像创作相关联的书,《他们在岛屿写作》却让人看到了文化关怀的方式和极富魅力的文学工作方法。书中关涉了宝岛台湾文学的六名旗手——林海音、周梦蝶、余光中、郑愁予、王文兴、杨牧,并以电影式的叙事诠释他们的文学灵魂。在光影中,那些细密与厚重的过往,予人以相遇的力量。
《“打倒孔家店”研究》则是一本极其偏门的论著,即便如此,臧杰依然极力推荐,因为该书试图甄别一个口号和一种所谓常识。作者借助大量原始文献,从思想史的角度梳理这一口号与“五四”之间的关系,还原了“五四”“打孔家店”并非“打倒孔家店”这一历史本相。“清理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的历史认识,无疑是思考传统文化存续和发展的一条路径。”臧杰如此评论道。
周海波:偏爱美的思考
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岛市文联副主席、青岛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主要从事中国文学以及青岛文化的教学与研究,著有学术专著十余部以及青岛文化方面的著作《青岛文化地图》、《魅力青岛》等多部,写作散文随笔数百篇。
作为高校中文系的教授,周海波读书偏重文学类,所以他推荐的两本书都与文学有关,一本是宝岛台湾著名的美学家蒋勋的《美的深思》,一本是张新颖写的 《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美的深思》被称之为台湾版的《美的历程》,以清丽流畅的笔墨阐述中国古代美的发展演变,对玉石、陶器、青铜、竹简、绘画等艺术种类所呈现的美进行简约而生动的书写,对人类创造的美及其与生命、社会变迁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周海波认为这本书语言优美灵动,风格如行云流水,引领读者在欣赏美的艺术品的同时,获得美的熏陶,值得推荐。
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颇有心得的周海波,自然是没有错过今年的大热书——《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周海波认为张新颖的这本著作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平凡生命的 “潜伏能力”,让人们看到了弱小的个人从历史中站立起来的艰难过程,并通过一个人对这个人所处的时代、社会进行思考,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与人物故事的生动性融合,在不事声张中传达出对沈从文的深刻理解。
艾玛:从小说中体会语言艺术
本名杨群芳,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湖南澧县人。法学博士,曾做过军校教师、兼职律师,现居青岛。2007年开始小说创作,在《人民文学》、《当代》、《中国作家》、《黄海文学》、《上海文学》等杂志发表小说多篇,出版有小说集《白日梦》、《浮生记》。曾获首届茅台杯《小说选刊》年度排行榜奖、山东省第二届泰山文艺奖、第三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第六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
高伟:阅读中获得心灵成长
作家,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随笔集《不要晃动生命的瓶子》、《生命从来不肯简单》、《她传奇》、《他传奇》、《感情的时间》、《每一次破碎都是盛开》、《彩青岛》等,诗集《玫瑰·蝴蝶》、《风中的海星星》等。在多家媒体开专栏。
进入新世纪后迸发出创作高潮的女诗人高伟,是青岛新诗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诗歌以抒写哲学思辨的爱情为特长,这与高伟偏爱阅读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有关,因此她给的2014年好书单前两名一本有关社会学,李银河的《我的社会观察》;一本有关心理学,是美国人M·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高伟觉得《我的社会观察》一书依然沿席了李银河诚实品格和对人性自由尊重的姿态,她对道德舆论下的非主流“弱势群体”的关注和体恤,令人动容。高伟说,李银河在中国性学方面研究的大胆和勇敢,让她想起村上春树的一句话:“如果鸡蛋非得撞击墙壁,我毫无保留地去站在鸡蛋的那一边”,李银河就是位女英雄。
而对于《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高伟说这本书的第一行字就深深击中了她:“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个伟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它的伟大之处在于,一旦我们领悟了这句话的真谛,就能从苦难中解脱出来,实现人生的超越……”派克在书中教会高伟认识到生命中最重要的课题: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正因为在这本书中获得了足够的生命成长,所以高伟很愿意将它推荐给读者。
近年来在青岛文坛冉冉升起的“70后”女作家艾玛,以其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小说创作备受关注。在艾玛2014年的阅读中,文学方面的图书自然成为首选,她给读者推荐了哈金的《南京安魂曲》和金宇澄的《繁花》。
艾玛认为,谈到当代的文学创作,哈金注定是不能绕开的作家,作为一个用英语写作的中国人,他在文学上所获得的成就,连许多英语为母语的作家都难以望其项背。因而当哈金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新书《南京安魂曲》一问世便吸引了她的关注,“哈金行文异常平静,没有辞藻的喧嚣,但读来却令人内心隐隐作痛,他以自己的方式,铭刻了中华民族一段惨痛的历史。”
艾玛自己的小说创作就以湖南方言为特色,因而金宇澄的《繁花》中上海方言特色也就颇得她的推崇,认为读者可以通过这本书深刻体会到 “小说乃语言的艺术”之深意,“有上海方言的味道,但又不是一味地方言到底,每一个句子都不长,从头到尾都像是聊一场优雅、亲密的家常。简洁、贴切、生动的语言犹如新鲜适宜的空气,把所有的人物都养活了。”
卢戎:关注非虚构写作
青岛市文联签约作家,山东省作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长期从事报告文学创作,作品散见于《山东文学》《中国作家》《中国报告文学》等各类刊物。著有《中国本色》、《风雨人生》、《一个人的台阶》《李登海》《相逢是首歌》等长篇报告文学。曾获得全国纪实散文二等奖、中国文学创作新人奖·报告文学奖等各类奖项并收入多种作品集。
刚刚有新长篇报告文学 《相逢是首歌》问世的卢戎为读者推荐的两本书也与自己的专项有关:以瞻对两百余年的历史为载体,对一个民风强悍、号称铁疙瘩的部落进行历史钩沉,讲述了一段独特而神秘的藏地传奇的《瞻对:终于融化的铁疙瘩》;以“塞上江南”宁夏为描写对象的长篇报告文学《黄河金岸》。
《瞻对:终于融化的铁疙瘩》的作者阿来十几次深入藏地,翻阅数百万字史料创作出这本巨著,书中展现了汉藏交汇之地藏民独特的生存境况,是整个川属藏族地区历史的一个缩影,一个典型的样本,具有文化反思的意义。卢戎认为该书填补了文学记录西藏历史的一段空白,也在无意中拓宽了非虚构写作的空间。
而对于知名作家裔兆宏与艾克拜尔·米吉提合著的长篇报告文学《黄河金岸》,书中对“塞上江南”宁夏丰饶与富足的展现,是送给黄河文化的一份厚礼。
新闻推荐
早报讯 “看,圣诞老人、圣诞树摆出来了,快合影吧。”昨天,在东部某商场门口,市民许女士给儿子拍照留影。距离圣诞节还有10天,青岛多数商场和超市已经进入 “圣诞模式”,昨日记者在街头看到,一些商家已在...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