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市2014年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滕州市统计局
(2015年3月19日)
2014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推进“五大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初步核算并经枣庄市统计局核定,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981.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9.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4.38亿元,增长3.3%,对经济增长贡献率2.7%,拉动经济增长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515.85亿元,增长10.1%,对经济增长贡献率64.1%,拉动经济增长5.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391.52亿元,增长9.0%,对经济增长贡献率33.2%,拉动经济增长3.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三次产业比例由2013年的8.0:53.3:38.7调整为7.6:52.5:39.9。全市人均生产总值58299元,增长8.3%,按年均汇率计算,达到9491美元。
图1:2010-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幅
就业创业成效显著。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4万人,帮扶728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双零家庭”实现动态消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全面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开展创业培训1620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061万元,新增省级创业示范园区2处,全年扶持创业4200余人、带动就业1.4万人。
物价走势总体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101.9%,涨幅较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103.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102.8%、衣着类101.4%。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指数(PPI)98.9%,其中轻工业类101.4%、重工业类97.9%。
表1:2014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
民营经济稳步发展。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62.66亿元,增长9.3%。非公有(民营)经济户数10.80万户,增长17.7%;从业人数39.23万人,增长9.7%;纳税额61.26亿元,增长11.2%,占税收总额的66.7%。
经济开发区建设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389万元,已利用土地40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27平方公里。年内引进项目10个,入园企业期末达到325家。45个在建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4亿元。年内新安置项目6个,盘活土地484.4亩,盘活厂房30.4万平方米。
深化改革取得突破。在卫生、计生、城管、市场监管等领域实施了“大部制”改革,理顺食品药品、工商质监、高铁新区等管理体制。建立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制度,取消行政许可42项。农村土地产权、农村资产产权改革有序推进,创造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滕州模式”,完成确权登记28.6万户、90万亩。深化金融改革,设立市金融服务中心、市民间融资登记服务中心和2家民间资本管理公司,中信证券滕州营业部开业运营。
二、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稳定发展。全市农林牧渔业及服务业总产值137.3亿元,增长3.3%。其中,农业总产值95.7亿元,增长3.2%;林业总产值0.61亿元,增长2.3%;牧业总产值27.0亿元,增长2.9%;渔业总产值4.2亿元,增长1.3%。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9.8亿元,增长6.6%。
主要农产品产量平稳。据全面统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65.6万亩,总产量达到87.0万吨,下降1.3%;肉类总产量11.5万吨,下降2.6%;水产品产量5.9万吨,增长1.1%。
表2:2014年全市主要农产品产量
林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市新增成片造林5.36万亩,新建农田林网6.22万亩,新发展苗木花卉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0%。新增省级绿化模范镇1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实施秀美荆河工程,完成土地流转8000亩,栽植各类苗木200万余株。完成创森迎检任务并通过国家林业局创森核查验收组验收。
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年末耕地灌溉面积达到73.75千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178.57万千瓦,增长4.9%。机播面积127.9千公顷,增长9.9%,其中小麦机播面积54.52千公顷。机械植保面积165.36千公顷,增长2.3%。全市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3088.2吨,增长1.6%;化肥(折纯)量12.46万吨,增长1.3%。
农业现代化扎实推进。连续7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成功举办2014国际薯业博览会。建立青岛农业大学(滕州)农村改革发展研究院,成立市综合检验检测中心。全市新发展标准化基地3万亩,总数达47万亩;新建、改建标准化养殖场102处,创建省、枣庄市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14处,新认证“三品一标”10个,总数达163个。新增土地流转面积6.5万亩,累计达到35万亩。新发展农民合作社208家,总数达到1420家。新创建国家级示范社5家,省级示范社18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步提升。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家,总数达到478家,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1.3%。按所有制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下降1.1%,集体企业增长16.1%,股份制企业增长11.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1.3%。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增长10.1%、重工业增长11.7%。按隶属关系分,市属以上企业增长0.5%,滕州市属企业增长11.6%,其中市直企业下降0.9%,镇街企业增长12.6%。
表3: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
工业效益低位运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分别实现1339.5亿元、147亿元、78.1亿元,分别增长8.7%、6.6%和6.7%。其中,机械机床、煤化工、建材、能源、食品医药、轻纺六大支柱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分别实现1186.7亿元和130.6亿元,分别增长8.5%和6.5%,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88.6%和88.8%。
表4:2014年全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建筑业发展放缓。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企业92家,完成总产值176.21亿元,增长0.2%,其中,在外省完成产值42.57亿元,增长13.21%,占全部总产值的24.16%。全市一级资质建筑业企业14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2.17亿元,占建筑业总产值52.31%。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453.3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417.62万平方米。实现利税42.31亿元,下降22.13%,利税率达25.27%。年末从业人员82229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2681人,一级建造师230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26.8亿元,增长15.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完成7.6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投资完成271.9亿元,增长23.3%,其中工业投资完成232.7亿元,增长16.1%;第三产业投资完成247.4亿元,增长7.5%;三次产业投资比例为1.4:51.6:47。
图2:2010-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
重点项目建设加速推进。开工建设重点项目86个,完成投资362.3亿元,联想控股滕州化工基地、红星美凯龙全球家居生活广场等36个项目竣工或部分竣工,中国玻璃城、卷烟厂易地扩建、义乌真爱商城、兴盟国际商城等一大批项目快速推进。
房地产市场运行平稳。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81.4亿元,下降4.8%,房地产投资占第三产业投资的比重为33%。房屋施工面积959万平方米,增长13%;房屋销售面积165万平方米,增长16.9%,其中,商业营业房销售面积12.4万平方米,增长45.9%;房屋销售额73.3亿元,增长31.3%,其中,商业营业房销售额11.9亿元,增长85.9%。
保障性安居工程全面开工。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2010套,其中经济适用房550套,棚户区改造1460套,开工率100%。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竣工430套。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9亿元,增长12.7%。其中,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实现零售额118.3亿元,增长8.9%。分区域看,城镇零售额为240.7亿元,增长13.2%;乡村零售额为78.3亿元,增长10.1%。分行业类别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为263.8亿元,增长13.7%;住宿餐饮业零售额为55.2亿元,增长10.4%。
图3:2010-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增幅
重点商品供需稳定。从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看,21个大类消费品中有16个大类的零售额实现增长。其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商品零售额增长21.2%,家电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9.2%,中西药品类零售额增长17.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4.7%,建材类零售额增长13.8%,家具类零售额增长10.9%,汽车类零售额增长10.6%。
商品交易市场形势良好。全市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18个,成交额266.7亿元,增长14.2%。
六、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全年引进各类外来投资项目350个,其中,过亿元项目79个。实际利用市外资金540亿元,增长21%。其中,实际利用境外资金6250万美元,同比增长12.4%。全市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个,合同利用外资4132.4万美元。
对外贸易稳步推进。全年进出口总额52843万美元,同比增长13.1%,其中出口40967万美元,同比增长21.5%;进口11876万美元,同比下降8.6%。有进出口实绩企业125家,其中进出口过百万的企业达50家。开展进出口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达80余个。
对外合作平稳增长。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完成3275万美元,外派劳务实现1054人次,分别增长5.5%、3.1%。新设立境外投资企业1家,实现境外投资260万美元。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道路建设稳定发展。新建改建镇村道路259公里,完成木曲路、青龙山系骨干绿道等道路建设,加快推进北留线改建和S345枣济线新建等国省道建设。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3343.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9.9公里、国省道238公里、农村公路3045.8公里。
民用汽车拥有量增加。民用汽车14.03万辆,其中全年新注册1.84万辆。民用汽车中,属于个人拥有13.03万辆,其中轿车8.61万辆;载客汽车11.94万辆;载货汽车1.85万辆。营运性汽车13590辆,其中载客汽车987辆,载货汽车12603辆。
公交事业快速推进。新增、更新公交车100部,建成客运换乘中心5处、公交港湾式站点80处。成功开通滕枣城际公交和4条滕州至木石、羊庄区域的城乡公交,城乡公交线路达到7条。
邮政通信业稳步推进。发送函件13.75万件、特快专递4.67万件、报刊杂志1290万份。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1.6万户,下降50.2%;移动电话用户143.14万户,增长2.1%;互联网用户21.39万户,下降6.5%。
旅游业繁荣发展。全年接待国内游客1175.8万人次,增长11.3%,境外入境人数4.2万人次,增长26.5%,实现旅游创汇收入672万美元,增长35.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9.7亿元,增长15.6%。
旅游景区建设扎实推进。微山湖古镇一期、龙园古镇建成运营。全市拥有国家A级景区14家,其中国家4A级景区2家、国家3A级景区8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省农业旅游示范点8处、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处,省旅游强乡镇7个、省旅游特色村7个,省三星级以上农家乐21家,三星级以上酒店7家,旅行社21家,特色旅游购物商店46家。
八、财政、税收和金融业
财政收支结构优化。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4.07亿元,比上年增长5.0%。其中,税收收入51.26亿元,增长7.2%;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0.0%,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四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达到42.4%,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市级收入26.91亿元,增长3.0%;镇级收入37.16亿元,增长6.5%。公共财政预算支出76.7亿元,增长6.3%。其中,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增长12.5%,医疗卫生支出增长9.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3.6%。
图4:2010-2014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税收收入继续增加。全年税收收入91.89亿元,增长7.5%。其中,国税收入43.04亿元,增长10.0%;地税收入48.85亿元,增长5.4%。税收占GDP的比重9.4%,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分税种看,增值税22.97亿元,增长6.4%;消费税13.05亿元,增长19.1%;营业税11.84亿元,增长37.1%;企业所得税5.73亿元,增长6.6%。
金融市场运行平稳。全市拥有各类金融机构10个,金融网点156个。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50.30亿元,较年初增加29.87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342.98亿元,较年初增加40.18亿元。年末各项本外币贷款余额406.27亿元,较年初增加3.3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60.02亿元,较年初减少15.35亿元;中长期贷款238.50亿元,较年初增加19.71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产出成果明显。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以上。组织实施科技计划224项,其中列入国家、省、枣庄市科技计划41项。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90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0%以上。申报专利1292项,增长2 %,发明专利278项,增长3%,授权专利928项,增长2%,发明专利授权量54件,增长64%。全年实施国家专利技术570项。
人才队伍建设有序推进。入选国家科技创新创业人才2人,新增留学人员来鲁创业支持计划人才1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首席技师2人、省乡村之星2人、齐鲁和谐使者1人,新增枣庄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枣庄市首席技师4人。
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实施技术创新项目254项,完成221项。新增院士工作站2家,达到7家;1家企业入选 “全省首批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年末全市拥有省级行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5家、枣庄市级企业技术中心85家。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7家,总数达46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99.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2.4%,比上年提高1.02个百分点。
质量强市战略扎实推进。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个、山东名牌产品4个、枣庄市市长质量奖3个。山东质量认证中心工作站、山东省机床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先后在滕州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193家,能源管理体系认证15家,累计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23项,获得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个。
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实施42处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工作,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5处。选派291名教师到农村交流支教。枣庄科技职业学院被省政府批复为公办学校。拥有各级各类学校272所,专任教师14378人,在校学生19.23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及高等职业学校1所,专任教师580人,在校学生6688人;普通中学45所,专任教师6218人,在校学生8.22万人,初中入学率100%,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1%;小学221所,专任教师7038人,在校学生9.26万人。拥有幼儿园210所,教师1922人,在校幼儿3.28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84.5%。本科录取率达到54.67%,考取北大、清华15人,连续两年摘取山东省理科状元、枣庄市文科状元。
十、文化、广播电视、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艺术表演团体27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2个、电影放映单位3个,镇街综合文化站21个。创作各类文艺作品3100余件。市柳琴剧团和14家庄户剧团送戏下乡1039场。举办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290余场次。薛国故城抢救性保护工程顺利开工。当年出土文物227件,总数达16367件,其中一级品56件。新增枣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项。实施图书馆升级改造工程,整合建设了尼山书院,图书上架量达到10万余册。
广播电视和报业健康发展。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有线电视传送模拟46套、数字89-164套电视节目,有线电视用户27.5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25.4万户。《滕州日报》订阅达到13750户,全年发行量达到3.1万份。
卫生服务水平稳步提升。2处镇中心卫生院门诊综合楼建成使用,完成60处村卫生室配套建设,新增社区卫生服务站25处。卫生机构达到934个,其中医院22个,卫生院1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75个,村级卫生所618个。卫生机构床位数6401张,其中医院4771张。卫生技术人员8823人,其中执业医师2258人,助理执业医师293人,注册护士2705人。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整合并轨,城乡居民、城镇职工医保最高报销额分别从20万元、30万元提高到35万元、40万元。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承办国家级赛事赛会3项,省级赛事赛会2项。举办全市性群众体育比赛活动100余次。在第17届韩国仁川亚运会上,我市共有4名选手参赛,获得2金1银1铜的好成绩。荣获国家级金牌1枚,省级金牌22.5枚、银牌7枚、铜牌3枚。全市体育协会发展到22个,体育俱乐部发展到84家,健身活动站点1356处。体彩站点131家,体育彩票销售额1.29亿元。
十一、城乡建设
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3.29%,比上年提高1.11个百分点。
城市档次品质不断提升。城区规划面积达70平方公里。城市道路567.6公里,城区绿化覆盖面积19.25平方公里。开工城市建设项目205个,完成投资195亿元。实施城市道路工程29项,完成14条背街小巷整治改造,新建10处林荫停车场。高标准实施秀美荆河二期绿化、北辛植物园等城市绿化项目,全年新增绿化面积110万平方米。
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总投资3.65亿元的南线高温热水工程全部竣工,新增供热管网44公里,新增供热面积360万平方米,城区供热基本实现全覆盖。完成27.3公里天然气铸铁管改造,铺设天然气管网73公里,燃气普及率达到99.86%。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14万立方米/日,年供水总量4104万立方米。城区第三污水处理厂全面投产运营,完成14公里城区污水管网建设,全年处理污水4793万吨,污水处理率达到96.36%。实施总投资15.5亿元南水北调续建配套工程,年可调水7000万立方米。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一期1000辆投入使用,列入住建部示范项目。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全市累计实施农村住房建设项目32个,新开工面积20万平方米,竣工60万平方米,完成危房改造539户。全市35个乡村开展“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所有村居通过枣庄城乡环卫一体化示范村、标准村验收。滨湖镇、级索镇被确定为第二批省级“百镇建设示范行动”示范镇,木石镇确定为枣庄市级示范镇。西岗镇、级索镇、滨湖镇获评全国重点镇称号。姜屯镇东滕城村、羊庄镇东辛庄村和北台村、柴胡店镇葫芦套老村获评山东省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称号。
十二、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和气象
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减排COD1720吨、氨氮310吨、二氧化硫580吨,氮氧化物2850吨,完成年度减排任务。大气环境主要污染物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平均浓度分别比去年改善12.5%、13.5%和5.6%。
重点环保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厂等18个南水北调治污项目建成投入运行;建设15个片区、1.5万亩的人工湿地,主要河流断面水质达到三类水质要求。完成城区85台、190蒸吨锅炉“煤改气”;新源热电、鲁南中联等12家企业实施脱硫、脱硝、除尘再提高工程。10家露天开采矿山全部关停。安装禁行标志牌41个,淘汰黄标车5750辆,拆解401辆。
全社会用电量平稳趋降。全社会用电量57.78亿千瓦时,下降1.0%,其中,工业用电量44.48亿千瓦时,下降1.0%。滕州供电公司售电量24.74亿千瓦时,下降5.3%,其中农业生产用电1.02亿千瓦时,增长1.0%;一般工商业用电6.24亿千瓦时,增长0.4%;大工业用电11.13亿千瓦时,下降11.5%;居民生活用电6.38亿千瓦时,增长0.9%。
安全生产持续向好。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05起,下降6.9%;死亡18人,下降56.8%,其中交通事故死亡13人。
气象地震服务能力提升。全市拥有区域自动站20个,土壤水分观测站4个,设施农业自动站2个。全年平均气温为14.7℃,极端最高气温为38.8℃,极端最低气温为-9.3℃。年降水量为629.7mm,年日照时数为1991.0小时。升级改造现有的地震监测中心,增设13个地震宏观观测点和龙泉广场、市政务中心广场等9处应急避难场所。
十三、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市公安户籍总人口169.31万人,其中,男性89.36万人,女性79.95万人。人口出生率13.67%。,死亡率6.25%。,自然增长率7.42%。。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791元,增长11.0%;人均消费性支出18215元,增长9.4%,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3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493元,增长11.9%,其中工资性收入7286元,增长13.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005元,增长12.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3.5%。农村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115台、电冰箱86台、空调机60台、洗衣机94台、电动车109辆、电脑54台、固定及移动电话284部。
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采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系统对全市城乡群众关注的热点和干部工作作风等定期进行调查,获取成功样本14700个,全年社会治安、医疗、宜居环境、文化生活、教育、干部工作作风得分分别为89.17分、88.41分、82.06分、86.16分、89.55分、82.17分,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群众满意度调查得分为86.13分,比上年提高6.21分。
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实现企业社会保险扩面8016人,征收各类社会保险费18.88亿元,支付各项社保待遇25.72亿元,实现应保尽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84.5万人,收缴养老保险费1.76亿元;基础养老金月发放标准提高至75元,发放养老金1.85亿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月均增加228元。实施“老年人关怀工程”,发放高龄补贴1380元,减免老年人新农合参保费用1226万元。
社会救助事业稳步发展。各类社会养老服务机构28个,拥有床位7870张,入住人数6618人。最低生活保障救济43286户、67737人,其中城市4020户、8910人,农村43286户、58827人,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2988万元。农村五保供养8385人,全年发放3346.2万元。接受社会捐赠2060万元。全市福利彩票网点149个,福彩销售总额2.17亿元。
注释: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最终核实数以《滕州统计年鉴-2015》(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公布的数据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及其中各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企业。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指: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住宿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餐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指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在当年实际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额。
新闻推荐
...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