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 即墨新闻 胶州新闻 平度新闻 莱西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青岛市 > 青岛新闻 > 正文

平邑7村合力“抬起”浚河水

来源:农村大众报 2015-07-28 00:43   https://www.yybnet.net/

编者按今年入汛以来,山东省降水一直偏少,进入大暑节气,全省呈多雨态势,不过,由于降水雨量分布不均,并未有效缓解鲁西北、鲁中以及山东半岛等地的旱情。目前全省受旱面积已经发展到1095万亩,近44万人出现了临时性饮水困难,主要分布在烟台、潍坊、莱芜、青岛等市的山丘区和平原高亢地区。

本报日前派记者奔赴各地,兵分多路,直击各地旱情,报道基层干部群众在抗旱治水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及各地水利建设情况,今日起在“旱·水”栏目中陆续推出。

7月26日上午,平邑县铜石镇烈庄村党支部书记杜中奎和泵站站长杜爱同一起到周边7个村的田地里转了一圈,看到玉米苗、花生苗等作物普遍受旱了。两人商量着,如果近两天不下雨,就召集7个村的村干部开个会,商量开机抽水浇地的事。

泵站建在烈庄村村西的浚河边上,虽是在烈庄村地界,却由周边7个村共同使用、受益。7个村形成现在这种用水格局,还要从20多年前说起。

引水进山地

一季变两季

烈庄村是个拥有1500多口人的大村,全村1500来亩耕地,几乎全是丘陵薄地。虽然村西就是日夜流淌的浚河,但丘陵上的耕地却只能靠天吃饭。

1992年,烈庄村人决定修水利。村里没钱,全体村民集资,每人300元。建起变压器、泵站,泵站里安装了一台55千瓦的机组。必须先把浚河的水引到泵站,才能由泵站送到丘陵上,这需要开挖500多米引水沟,引水沟开挖分到每户。丘陵最高处建起蓄水池,蓄水池连接着2000多米石渠、渡槽。浚河的水从引水沟流进泵站,抽到蓄水池里,通过石渠、渡槽,自流到全村1000多亩地里。

有了水,烈庄人不再种地瓜、花生,而是改种蒜。一亩蒜的收入,能顶上三四亩地瓜或花生。而且,收了蒜后,还能种一季玉米。

五村求“入伙”

连村共浇地

烈庄村1992年修建水利时,考虑到投资、用工都很大,一个村难以承担,便想拉拢周边几个村一起出钱、出工。周边几个村的耕地也都在丘陵上,靠天吃饭,但一算需要资金、人力太多,都没答应烈庄村。

烈庄村有了水,村民地里长着的大蒜,让周边村的村民很眼热。大蒜一年需要浇四五遍水,没有完善的水利设施,他们眼热也白搭。这无形中对周边村的村干部形成了压力。

1996年,烈庄周边的林家庄、南官庄、南阜、唐家、梭庄5个村的村干部找到烈庄村,要求“入伙”浇地。烈庄村人说,“入伙”可以,但本村前期投入不能白投。6个村最后协商的结果是,由5个村拿出18亩地外加3万元钱给烈庄村,算是“入伙”费,水由烈庄村送到各村耕地连接处,各村耕地内的渠道,由各村修建。

浇地面积由一个村,变成6个村,烈庄村又新上了一台75千瓦的机组。新“入伙”的5个村,共新修建起4000多米石渠、渡槽以及3个蓄水池,烈庄村泵站抽出来的水,灌溉面积扩大到4000多亩。

因为河道取沙,河床降低,水位下降,烈庄人早期开挖的引水沟引水量越来越小。1999年,6个村在铜石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在浚河上建起一道拦河坝,让抬高水位的浚河水,顺利流进泵站。2009年,拦河坝被大水冲毁,他们只能先把浚河的水抽到泵站,再由泵站二次抽水,将水送到各村。

分段管供水

10天浇一遍

2009年,当地在烈庄等村实施土地整理项目,作为配套工程,在烈庄村泵站附近,新安装3台变压器,新上3台大型抽水机组,并开挖了一眼大口井,建起了新泵站。功效更大的新泵站建起来后,却一直没能使用,原因是建设过程中占用了村民的地,毁了村民的树,却没能给予补偿。

2012年,6个村决定让新泵站运转起来,并拉来北浚村“入伙”。7个村商量的结果是,泵站、渠道、蓄水池等水利设施必须权责利明晰,才能发挥水利的最大作用,承包是个好办法。最后,烈庄村45岁的村民杜爱同承包了新老泵站。

泵站承包期为16年,杜爱同要先拿出12万元补偿村民占地、毁树费用,拿出14万元对泵站老旧的设备进行修理、更换,对破损的主渠道、渡槽进行修缮。完成这些后,承包期内,杜爱同不用交一分钱的承包费,但要承担泵站设备以及主要渠道、渡槽维护义务,必须保证旱时能向7个村正常供水。

7个村,每个村根据耕地多少,设定一至两个管水片长。实行的其实也是承包方式。片长负责区域内原有水利设施的维护,根据需要新修建水渠、蓄水池等,这些费用均由片长负责。

啥时需要浇地,由7个村的村干部共同决定。杜爱同现在使用的是3台新机组,每台机组一小时向片长收取100元的供水费。杜爱同说,3台机组一般同时启动,加上两台从浚河里把水抽进泵站的电机,一个小时电费约200元,他还需要雇一个人来帮助照看机器等,除去维护费用,他浇一年地,有四五万元的收入。

管水片长负责把水送到每块地的地头,每亩向农民收取60元的费用。南官庄村的管水片长叫张宗福,他管着800亩地的灌溉。张宗福说,一台机组为南官庄村供水,一个小时约浇3亩地,他能收180元的水费,其中100元交给杜爱同。一个人忙不过来,浇地时,片长往往需要雇人帮忙,费用由片长掏。

现在,由烈庄村泵站输送的水,最远能送到6里之外的南官庄村,7个村的6000亩耕地都能灌溉。靠完善的渠道和分段负责的办法,这6000亩耕地,10天就可以浇一遍。

▲南官庄村村东的蓄水池里,大旱时期还蓄满了水。

▲烈庄村村东的一条石渠。这样的石渠遍布周边7个村,连接着6000多亩耕地。

新闻推荐

役用养驴渐向商品养驴转型升级

目前,在我国一些农区和牧区,开始出现养驴合作社、养驴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现象,依靠规模养驴致富成为农民的选择之一。“以前养驴,是靠它拉车干活,卖钱是次要的。现在养驴,不用它干活了...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平邑7村合力“抬起”浚河水)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