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有残疾,患病的母亲靠种地和打零工供他和姐姐上学。孙士刚今年考上了青岛理工大学,懂事的他要自己挣学费——
空荡老旧的房间里,除几盏白炽灯外再无其它家电,大多数家具也都是别人淘汰后送过来的,裂缝的墙上贴满了奖状。这就是孙士刚的家。在今年的高考中,他以599分的成绩被青岛理工大学录取。
今年18岁的孙士刚家住齐河县大黄乡河南孙村,家中共有4口人。父亲孙守昌年轻时就患有神经炎,属于二级残疾,没有劳动能力,平时只能在家中做些简单家务。养家的重担都落在孙士刚的母亲杨辉岭身上,除了耕种6亩地外,在农闲时还出去打零工,即便如此,全家一年的收入也只有1万元左右。孙士刚的姐姐孙童童在青岛理工大学读书,一年仅学费就要6000元,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她在校期间一直勤工俭学,一年只有寒假回家一次。 “两个孩子要念书,孩子的爸爸还要吃药治病,平时挣得那点钱,根本不够花。亲戚朋友也都借遍了,再也不好意思张嘴了。 ”说起这些年的生活,杨辉岭十分无奈。
2012年孙士刚读高一,姐姐即将高考,因长期过度劳累,杨辉岭开始感觉腰疼,有时疼得直不起身子、下不了床。去医院检查被诊断为腰间盘突出,如果继续干重活可能会加重病情导致无法站立。为了不让家人担心,杨辉岭自己吃了几片止疼药,就忍痛继续干活。孙士刚知道后,萌生了辍学打工养家的念头。 “姐姐学习好,让她上大学。我是个男孩,应该为家里分忧。”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后,一向慈爱的母亲大发雷霆:“我就是累死,也不能让你们姐弟没有学上!你们如果不读书,我拼了大半辈子还有什么意义! ”最终,在母亲的“痛斥”下,孙士刚流着泪回到了学校。他不断告诫自己,为了母亲,为了全家一定要好好读书。
从此他学习上更加努力,把姐姐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成绩一直排在班里的前三名。而生活上,则时时处处节俭。在齐河一中上学的3年里,他每个月只花 300元,去食堂吃饭从来舍不得买一份肉菜。高中毕业时,身高1米75的孙士刚,体重还不到100斤。 “孙士刚是个特别懂事的孩子,学习上从来不怕苦不怕累,有时候晚上饿了,就吃个馒头充饥。 ”孙士刚的班主任蔡传辉说。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今年的高考中,他以599分的成绩被青岛理工大学录取,与姐姐考上了同一所大学。
收到通知书那天,孙士刚十分激动,他说:“上了大学,我一定好好学习,等毕业了找个好工作,妈妈就不用这么辛苦了。 ”为了凑够6000元的学费,孙士刚在乡里的一家大排档打工,每天晚上7点开始要工作到凌晨1点多才回家。睡上3个多小时,凌晨5点多又起床,和母亲一起给人家播化肥。 “播化肥一亩地挣10块钱,在大排档打工,一晚上能挣40元。现在已经攒了1500元了。我想趁白天有时间再去找一份工作,多挣点钱。 ”孙士刚说。
如果你想帮助他,可拨打本报热线15963398006。
□本报记者 马乐 本报通讯员 徐曰东
新闻推荐
德州三站发送旅客近145万人次,德州三站发送旅客近145万人次
为期62天的暑运落幕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