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天价鱼”事件持续发酵。16日,深陷网络舆情反转的消费者陈先生称饭店出示笔迹造假,且这份初步调查情况“漏洞百出”。同时,涉事餐馆再被曝出一顿饭消费过万的事件(详见本报今日06版)。
和青岛“天价虾”相比,哈尔滨“天价鱼”事件曲折得多。有媒体统计,在48小时内,“天价鱼”剧情数次逆转:消费者称被宰万元——商家称游客欲酒后赖账——调查组称明码标价未违规——当事消费者称店方出示签名造假——店方承认服务员代签字。舆情多次反转,至今真相成谜,让冰城形象大打折扣。
在双方各执一辞、初步调查结果尚未公布时,新华社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天价×”事件本质是监管失灵之下“宰客经济”的乱象,暴露出监管部门“管不了”、“管不好”、“管得慢”的尴尬。在调查结果受到当事消费者以及公众质疑后,新华社再发评论,直指在消费者一方“缺席”的情况下,该调查通报未免失之于草率。可以说,事件闹到如此地步,对“天价鱼”事件调查的意义已不局限在事件本身引发的争论,而是关系到当地旅游环境的形象和公信力,关系整个旅游业。
明码标价就没有“宰客”嫌疑?这是“天价鱼”事件留给公众最大的担忧。在人生地不熟的异乡,在隐性垄断的市场,加之导游、出租车司机一干人等的积极“引导”,以及斤两上可能存在的猫腻,明码标价并不能证明交易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法律法规及其精神不言自明,人人心里也都有一杆秤,不管打着什么旗号、披着什么外衣,唯一不变的真相就在那里,无法回避。
挖出真相,公之于众,是监管部门唯一正确、理智的选择。特别是店方承认店员代为签字,以及另一起“天价鱼”事件的曝光,监管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脱缰”被暴露得一览无余。有纠纷不可怕,舆情反转也不可怕,当地有关部门应当继续深挖,给当事人和公众一个说法。
鳇鱼是人工养殖还是天然野生,到底多少钱一斤才合理?究竟消费10.4斤还是14.4斤?“天价鱼”背后有无利益输送链条?这一系列疑点有待挖掘。监管部门应进行细致调查,深挖疑点,以令人信服的调查结论扭转被动局面。
众说纷纭,舆情反转,让一件原本简单的事件变得错综复杂,监管部门该好好反思了。值得一提的是,类似“天价鱼”现象存在已有时日,相关部门之前真的毫不知情吗? (陈广江)
新闻推荐
孕妇防辐射服就跟清兵身上的“勇”差不多,主要起个提示作用。——网友说。地域黑。——网络熟词,指一种基于地域认知的标签化思维,其中“地域黑”的“黑”为动词,即“黑地域”,其主体...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