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上一片繁忙,工人们忙着将海虹从养殖皮条上剔下来。□从春龙报道核心提示
日照是全国最大的海虹养殖和出口基地,产品远销俄罗斯、韩国、泰国等。眼下正是海虹收获的高峰期,2月23日,记者在日照岚山中心渔港看到,码头上一片繁忙,每天上百车海虹发往各地。由于气候、水文适宜生长,以及养殖技术的改进,今年海虹个体较大,贝肉也比较肥,批发价每斤比往年高出2毛多钱。
□本报记者从春龙罗从忠
本报通讯员黄西明相湛昌
忙碌的场景每天上演
“渔船靠岸啦!”话音刚落,原本靠在墙边拉呱的工人立即围到尚未停稳的渔船前,等待着船主人的挑选。2月23日下午1点左右,岚山渔港弥漫的海腥味逐渐浓了起来,出海的渔船开始陆续回港,载满了海虹。
“我这一船海虹,少说也得4万多斤!”渔民童英田的船最先靠岸,驾驶室前后的甲板上堆满了海虹,船舷被压得离水面很近。登上岸,童英田挑选了8名男工和4名女工。“这么多人也要6个多小时才能干完!”60多岁的童英田说着,自己也提起铁锨干了起来。
1点半左右,几十艘渔船陆续靠岸,海岸上逐渐堆满了黑色的海虹。像这样的忙碌场景,早在去年12月份就开始上演了,将一直持续到今年清明节左右。
为了赶上这一场收获盛宴,数百名从莒南等地赶来的村民驻扎在附近村里,住着3元钱一天的大通铺。每天下午他们涌上码头找活计,成为这个季节的一道景观。
“今年岚山区的海虹产量几乎要翻一番。”岚山区海洋与渔业局渔技站站长刘刚告诉记者,2015—2016年度岚山区海虹产量预计将达到25万吨,而上一年度,这个数字是13.3万吨。
一户渔民能多收入20万
渔船一靠岸,跟民工一起围上来的,还有早就在此等候的客商。码头上早就停好了货车,牌照以青岛、潍坊、临沂以及连云港等地的居多。
“今年海虹价格上去了,但是也更肥了,客户很满意。”搞海鲜批发零售的诸城客商苏宁告诉记者,去年海虹的批发价每斤也就六七毛钱,“便宜的只有四五毛,而现在往往都要八九毛,好的要1块钱以上。”春节过后,苏宁每两天就来一次岚山,“每次来都要拉走1万多斤的海虹,拉回去以10块钱6斤的价格零售,卖得很快。”
“像今年这么肥的海虹,很少见。”童英田从2006年开始搞海产养殖,算起来也有10个年头。今年海虹的质量令他格外满意,价格也是近几年来最高的。在童英田的泊位前,停靠着4辆卡车,这都是提前联系好的买家。“我这是按需供货,没人联系我也不下海。”童英田满脸笑容。
刘刚告诉记者,根据渔技站的跟踪统计,今年岚山海虹的批发价格平均为1.8元/公斤,相较去年每斤同期上涨0.2元。“这个价格是近年来最好的。”
“千万别小看这两毛钱。”童英田告诉记者,按照50万公斤的年产量保守估计,今年也会让他多收入20万元。童英田的养殖面积在岚山算是平均水平,今年养殖户普遍都会有较大幅度增收。
面积少了产量却高了
在集贸市场,10元钱可以买六斤海虹,堪称当下最便宜的海产品。然而,就是这种“平民海鲜”,在日照却形成了一个产业。
日照地区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海虹养殖、加工,经过30多年的摸索发展,目前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海虹养殖加工基地和出口基地。据日照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统计,2015年日照共出口海虹4431.43吨,834.86万美元,出口占全国出口量的60%。目前日照辖区共有11家出口海虹备案养殖场,出口生产企业共有17家。
“近年来,我们着力培育规模化养殖组织。现在全区已经有养殖专业合作社3家,养殖协会3家,养殖业户111家。”据刘刚介绍,今年岚山区海虹养殖面积为30万亩,比去年减少4万亩,但总产量和价格比去年都有明显增长。
“产量与面积的一上一下,表明了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初显成效。”刘刚分析,今年海虹长势喜人,肉质肥厚饱满,这与养殖技术的普遍提高息息相关。2015年,岚山邀请养殖专家对海州湾贝藻兼养高效养殖模式进行指导会诊,组织全区重点养殖企业负责人赴广西、海南、福建和荣成等地对新品种、新模式进行考察学习。
岚山区开展的综合立体化养殖不仅提高了海产品产量,更加强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刘刚举例说:“上层海虹与海带、网箱相间养殖,底部设人工鱼礁,养殖海参、鲍鱼、魁虷等。海带上脱落的碎屑可以供滤食的海虹,海虹的排泄物又可以给鱼类、参类等提供食物,形成一个完善的生态链条,可以修复单一品种养殖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
新闻推荐
□记者张晓帆报道本报青岛讯2月26日,青岛水务集团环境公司透露,麦岛污水处理厂今年将升级改造。改造后,日处理能力将达到14万吨,出水标准由一级B提高到一级A标准,每年可削减COD排放量3...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