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海
国外留学四年,回国后就业并不是很顺利,最终决定报名大学生技师班再学一门技术。日前,青岛市技师学院第五届大学生技师班开班,59名大学生报名学习专业技能。与其他同学有些不同的是,周方正是一名“海归”。来自山东临沂沂水的周方正毕业于韩国京畿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14年毕业回国后,他的就业路并不很顺畅。(3月24日澎湃新闻网)
“海归”曾经是个让人羡慕的就业群体,人人都想拥有这一块金字招牌。而现在,留学回国后的就业之路不顺畅,并不是周方正这一个“海归”的遭遇。他们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工作条件、薪酬待遇都称心如意的工作。2014年有报道称,一位姑娘花费100多万元留学,回国后找到的却时只有2000元左右月薪的工作,最后她选择了回家,“留学的投资回报比太低了,不如蹲在家里”。去年10月发布的《2015年出国留学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指出,“海归”实际薪资远低于期待。可见,“海归”上技校,我们不必大惊小怪。
不管承不承认,当下留学生正在“去精英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老百姓财富的不断积累,送孩子出国留学不仅不再像以前那样遥不可及,而是愈来愈跟风化、低龄化。随着国外就业难的加剧,回国就业、创业的留学生也急剧增长,“海归”的就业优势逐渐减弱,已不再是高薪水、高回报的代名词。所以,有些“海归”在国内求职时,已是脚踏实地,而不是好高骛远。
前不久有调查显示,月嫂、整理师等高薪女蓝领的薪酬,已比肩甚至赶超当下最热的互联网工程师、金融“海归”男。与此同时,现在很多企业在用人上更趋于理性务实,“海归”的文凭再高再洋,也要一步步从初级工作做起。
对每个“海归”而言,努力提升自身实力才是增强就业实力的王道。如果出国留学换来一张洋文凭之后,仍没有增加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就要像周方正那样“风物长宜放眼量”,放低姿态在国内继续修学或转研技能,理性规划自己职业生涯。记得一位中学副校长说过这样一句话:出国留学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一种被放到任何国家、任何谁都不认识的地方都能生存下去的能力,足以让一个人受益终生的能力。一个人能向社会提供多少价值的劳动,就能获得多少价值的报酬,这和他们从“哪儿归”没有多少关系。
新闻推荐
拆开空调 10年老灰洗出一盆黑水空调要定期清洗 七成市民竟没概念
“空调买了6年了,没洗过过滤网,不会拆。”“过年前会擦一下空调外壳,看着外面真挺干净的。”上周日,海尔智能空调免费清洗活动走进青岛合肥路街道同德路社区的福岭嘉苑小区,不但让市民了解到...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