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深(后排左三)与抗日救亡演剧二队全体演职员合影
□本报通讯员杨洪勋
本报记者陈巨慧实习生高磊
洪深(1894年-1955年),字伯骏,别号浅哉,江苏武进人,是我国著名的电影戏剧理论家、作家和导演。他一生共创作话剧、戏剧剧本44部,电影剧本38部,编辑出版影剧理论和文字类专著14部,导演影剧作品60多部,在10余家报纸、期刊担任过主编、编辑。他是中国话剧披荆斩棘的开创者,也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筚路蓝缕的拓荒者。
活跃清华结缘岛城
洪深是较早和青岛结缘的文化名人之一。他与青岛的“缘”,是苦涩的。
1912年,洪深考入清华学校实科读书,同年2月,袁世凯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洪深父亲洪述祖任内务部秘书。1913年国民党领袖宋教仁遇刺,涉案洪述祖。洪述祖化名横如初,到青岛避难。洪述祖在崂山南九水村畔建了一座别墅,背依翠峰,前瞰绿水,因而题名“观川台”,自称“观川居士”。
这期间,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洪深,每逢寒暑假时就来到青岛家中,在院中种花种菜,在池塘里养鱼,在涧水里洗浴。青岛的美景令他流连忘返,其社会形态则勾起了他了解的欲望,他观察当地的码头、炮台,调查政治、历史、法律,探询平民的社会生活。
1915年1月,洪深在《小说月报》第6卷第1、2期上发表了《青岛见闻录》,记录了这个时期他在青岛的所见所闻,表达了他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对民主安定的向往,对丧失国家主权的忧虑,对帝国主义侵占领土的忧患。
洪深是清华校园戏剧活动的热心参与者和组织者,清华校园的戏剧对洪深“为人生艺术观”的形成奠下了第一块基石。洪深说:“在清华四年,校中所演的戏,十有八九出于我手。”可见洪深当时已经是清华校园内戏剧活动的中坚力量了。
洪深先后在《武陵侠》《古华镜》中演出,还写了很多剧本,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卖梨人》。《卖梨人》的题材取自青岛崂山,是洪深所写的第一个正式带有台词的剧本,也是我国第一个有对白的独幕话剧。洪深说,其中人物“形态古怪,举止诡奇,民国初年的人们,看得出这是时代的‘卡通\’,剧本虽然幼稚,那讽刺的力量,倒是有的”。该剧揭露了黑暗社会的不平等,矛头直指豪绅污吏,富有讽刺力量,反映了他初步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
1914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青岛。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强行没收了洪深父亲的观川台。
赴美六载羽翼丰满
1916年8月,洪深从清华毕业,获准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学习烧瓷工程,同时选修文学、戏剧等文科课程。在改学戏剧前的三年大学业余时间里,读遍了当时图书馆中有关戏剧的书籍,被誉为“书虫”。
1919年,洪述祖被判绞刑,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给了洪深心灵莫大的打击,他下定决心放弃实业救国,走上了专攻戏剧的道路。
1919年秋,26岁的洪深以《为之有室》和《回去》两剧考取哈佛大学,师从贝克教授专攻戏剧,成为贝克教授唯一的中国学生,并获硕士学位。他还同时在波士顿表演学校学习发音、表演和跳舞,在考柏莱剧院附设戏剧学校学习表演、导演、舞台技术和剧场管理。其间,洪深用英文写三幕剧《虹》,抗议巴黎和会上我国被迫割让青岛和胶济铁路。
洪深在美国放弃实业救国,转向攻读戏剧,立下了做中国的“易卜生”的宏志,成为中国赴欧美专攻戏剧的“破天荒第一人”。洪深留美六年,圆满地完成了学业,并为此后的戏剧生活打下了全面的深厚的基础。
1922年春,洪深回国,开始了他在中国戏剧史上和电影史上光辉的战斗历程。回国后,洪深除先后在复旦大学、暨南大学任教外,主要从事戏剧和电影编导工作。
1923年9月,洪深加入了上海戏剧协社,从此该社在洪深的导演下揭开了新的一页。洪深还参加并领导过复旦剧社、南国社,对中国现代话剧的形成和剧场艺术水平的提高有较大的贡献。
1930年洪深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左翼戏剧家联盟,至1932年,相继写出了反映江南农村农民生活与斗争的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意义。
任教山大指导戏剧
1934年,洪深再次来到青岛,受聘国立山东大学外文系第二任系主任。其中原因极其复杂:一方面是洪深被国民党监视了几年,个人的恋爱、事业和友谊都受到打击,心情十分抑郁;另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北京大学与山东大学争聘梁实秋先生的难题,在“梁先生说项,赵太侔校长力请,俞珊从旁劝驾”的情况下,接受了聘请。
在山大,洪深为外文系开设了《英文》《英国文学史》《戏剧选读》《浪漫诗人》《莎士比亚》《戏剧概论》《大学戏剧》《小说选读》等课程。在授课的同时,洪深在1935年上半年还指导了外文系四年级7位学生的毕业论文。此外,洪深还担任过山东大学毕业试验委员会委员、职业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
拥有留洋经历的洪深学识渊博,中英文造诣都很深厚,对中国古典戏曲和民间艺术也有精辟的见解。洪深授课有他独特的风格,他在讲授好功课本身外,特别能结合现实社会着重实际的应用上。他讲课内容丰富,分析透彻、精辟,旁征博引,纵横中外,从不照本宣科,空谈理论,而是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深入浅出,生动明白,要求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他曾说:“在戏剧方面,我的大半生经验,一个钟头就可以讲完。但重要的是怎样去实践。”
洪深在教学之余,还作过一系列的讲演。1934年10月15日,山东大学举行本学期第四次“总理纪念周”,洪深作题为《怎样做一个有用的人》的讲演。据报载:“洪先生首叙国际大势,对于英、美、法、德、意、日、俄诸国关系,以及我国直接间接受到之影响,申述极详。次述国内现状,水旱灾后,农村困苦情形。最后勉诸同学,处此艰危时代,各人应忠于所学,以备来日为国报效云云。”
同年12月8日晚,洪深应中文系学生之邀,在山东大学科学馆大礼堂作过一次公开学术讲演,题为《有声电影》。据报载:“到有听众二百余人。洪先生对于有声电影之发明,及其构造之原理,均阐发精详,并做种种图解,以资证明,听众颇感兴趣。至八时半始毕。”
1935年3月11日上午,山东大学举行本学期第三次“总理纪念周”,由洪深作题为《一年级英文教学方法之改进》的报告。其中说:“英文为研究学术基本工具之一,不可不注重它。但注重的方法,须以顾到学生不感困难,同时并能引起对于本课程的兴趣为原则。现拟将第一学年英文分为四期训练……每期占八个星期,每期终了时举行考试一次,及格者方能进入第二期训练,否则仍须从头学起。”
洪深在国立山大的时间虽然只有两年,但是做了很多的工作,他打破了学生只知道埋头读书的死沉气氛,开展了校内、校外的戏剧演出,不仅活跃了山大,而且活跃了整个青岛。他发动爱好文艺的师生创办了山大剧社,并对进步的学生社团海鸥剧社进行热情的指导,使中共地下党通过剧社发挥了宣传作用,为此引起了青岛市政当局的干涉。然而由于洪深办剧社有先见,应付有策略,而且依靠他的崇高声望,从而抵制住了逆潮,剧社没有受到大的损伤。
1935年5月,洪深积极支持山东大学的学生们组建了话剧社,排演了英国著名戏剧《寄生草》,震动了青岛剧坛,获得了轰动效应。据报载:“因系青市之创举,故各界购买入场券者,极为踊跃。”“门票供不应求,颇多向隅;翌日大雨滂沱,外宾踊跃。”“该社在洪深教授指导之下,于三个月之短促期间内,竟能获得第一次公演之成功,实为难得。”
扛鼎之作开创先河
洪深从大学时代起就注意搜集青岛历史的材料,尤其是德日帝国主义侵略青岛的材料,并由此萌发了创作有关青岛内容电影的强烈愿望。他先根据在青岛崂山祖产遭受侵占的经过,写了一篇散文《我的失地》,发表在《太白》半月刊上,接着又以这篇散文为基础,于1934年写成《劫后桃花》电影文学剧本,刊载《文学》1935年新年号上。
《劫后桃花》是洪深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电影艺术史上的第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它开创了电影文学剧本创作的先河,结束了中国自有电影以来只有分镜头剧本,而没有文学剧本的历史,“为中国电影艺术首创了文学剧本的样式”,被公认为是反帝反封建的优秀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电影艺术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劫后桃花》描述的是德国帝国主义侵占青岛后发生的一个故事。依赖帝国主义势力苟延残喘的前清遗少祝有为和精明的祝太太,在辛亥革命后来到青岛,在临近汇泉炮台处建了花园别墅。祝有为通过卖身投敌的汪翻译巴结上了德国总督。在祝家种花的刘花匠贫苦但正直,因而祝有为的女儿瑞芬与他有了感情。但是后来刘花匠因为斥责汪翻译的汉奸行为而被祝有为辞退,并被迫离开青岛。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了青岛。祝有为的表侄余家骧当了日本人的特务,他狗仗人势把祝有为陷害而死,把祝家花园当作了日本人的俱乐部。祝太太去哀求余家骧交回旧居,而他提出以祝瑞芬嫁给他作条件。祝太太没有答应,别墅也没能收回来。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了青岛。祝太太没有经济收入,晚景凄凉,与女儿瑞芬相依为命。瑞芬与教书的李先生结婚,向政府交涉收回旧屋,仍得不到批准。一天,刘花匠偶遇祝氏母女,一同来到祝家花园,见桃花依旧,人与物却面貌全非了。
《劫后桃花》,通过祝有为这个封建家庭的没落及其“人事沧桑”,表现了从1897年到1922年25年间的世道变迁。其间经历了德国帝国主义占领、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军阀统治等几个阶段。剧本揭露了洋奴汉奸的丑恶嘴脸。剧本以史为鉴,对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及其亲日派都有影射作用。洪深青年时代在青岛的阅历,洪深的家庭史,都为这部电影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从《劫后桃花》中,可以看到洪深自己家庭的影子,也可以说是青岛现代史的一个缩影与见证。
洪深以丰富的阅历、真切的情感、熟练的技巧,使《劫后桃花》人物性格刻画入木三分,引起了文学界和电影界的极大关注,与全国民众自九·一八后的反日情绪产生强烈的共鸣。为此上海明星公司不惜巨资,组织演艺精华,拍摄《劫后桃花》。著名导演张石川任导演,董克娜任摄影师,演员阵容强大,电影皇后胡蝶、话剧“四大名旦”之一——舒绣文、以及徐莘园、孙敏、王献斋、高占非、龚稼农等优秀演员参加演出。其中,四人后来列入中国“百名明星”名单。
1935年9月中旬,《劫后桃花》剧组来青岛拍摄外景。胡蝶在《胡蝶回忆录》中回忆到:这部电影共分二十四景,外景九处,内景十五堂,九个外景全部在青岛拍摄。在青岛拍摄的外景地有:海滨、沙子口、李村、总督府等地,于1935年在青岛摄制完成,为中国电影界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抗日救亡以笔为戈
戏剧创作是洪深戏剧活动的主要内容。在青岛的两年时间里,洪深创作了很多话剧和电影剧本。话剧作品有:《多年的媳妇》《门之内》《汉秋宫》《走私》(独幕剧,集体创作,洪深执笔)《汉奸的孙子》(参与集体创作)《洋白糖》(参与集体创作)《咸鱼主义》(集体创作,洪深执笔)等;创作的电影剧本有:《花花草草》《新旧上海》《童子军》《劫后桃花》《时势英雄》《爱情逃亡者》;翻译的话剧有:《威尼斯商人》(第六幕)。导演的话剧有:《回春之曲》《械斗》《复活》(参与)等。
除了戏剧作品外,洪深还撰写、翻译了大量的以戏剧研究为主的文章和散文,其中,《留得青山在》发表在《太白》半月刊上,文中写道:
“北地的十月杪,树上的叶子,应当都是黄落了,然而青岛还没有落;青岛的树上,依然是青的。有人说,青岛的好处,就好在青上了,如果没有这些树,青岛便和别的都市一样,不见得有什么出色了。这句话是真的。——满山满谷,凡是没有房屋的地方,就生长着几十万株德国的槐树。”
1935年7月,清爽的海风吹散了暑热,也召唤了文人骚客。洪深会同在青岛的老舍、王统照等12位文化名人商讨筹办一个文学期刊,洪深建议叫《避暑录话》,并撰写了发刊词。他在发刊词中写道:“(12位同仁)它们在青岛,或者是为了长期的职业,或者是为了短时的任务,都是为正事来的,没有一个人是真正的有闲者,没有一个是特为来青岛避暑的——他们能看得清,文艺是和政治、法律、宗教等,同样是人类自己创造了以增进人类幸福的工具。他们不能‘甘自菲薄\’,他们要和政治家发施威权一样,发施所谓文艺者的权威”。对刊名,洪深解题说:“避暑者,避国民党老爷之炎威也。”
《避暑录话》从7月14日创刊,每周一期,随《青岛民报》发行。洪深在该刊上发表了9篇署名文章,《<审头刺汤>的研究》是借古讽今戏剧研究文章;在第三四期上刊登了著名剧作家、共产党员田汉在国民党狱中写的诗作《友人狱中词》和《友人狱中诗》,表明了洪深的无畏胆略和革命立场;在第九期,洪深发表了一幕小戏《门以内》,通过对门内官僚绅士们的荒淫生活与门外洋车夫们的苦力生活对比,表现了上层统治者与下层百姓,其思想意识的天壤之别,洪深特别注明《门以内》“不是戏剧”,意在表明这是真实生活的实录。他以犀利的笔锋,揭穿了阔人们荒唐的“爱国”行为,阐明了他们与国家、民族利益的根本冲突。《避暑录话》出版之后,受到许多读者的热烈欢迎,一时成为文坛趣事。
洪深的抗日活动受到日本侨民组织和山东军阀韩复榘的注意,公开指名搜捕洪深。1936年早春的一天,青岛还蛰伏在残冬的料峭之中,洪深夫人正带着孩子在家里吃饭,只见洪深手持讲义急匆匆地说:“韩复榘要来抓我,你快收拾东西和孩子先走,我随后就来。”洪深一家被迫离开了青岛,又回到了上海,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从此,洪深便离开了青岛。他的故居坐落在福山路1号,青岛百花园置有他的雕像。洪深与青岛的不解之缘,永远铭刻在岛城的青山碧海之中。
新闻推荐
□新华社发4月11日,学生们在全国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开幕式上演出。当日,全国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在山东青岛开幕。本届艺术展演活动有来自全国各地共计7000余名师生参加...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